很多东西说多了就疲了,但也还是要说。
比如三县老百姓在最严管控下出现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比如因为新区的到来,不同人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可带过的。
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予以支撑和对冲。
我此前写过,谁算计了三县百姓谁就是历史罪人。
就是因为从4月1日至今,三县群众始终无条件处在最严管控之下。
任劳任怨,言听计从;高风亮气节,舍己顾国家。
因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应该被礼遇。
这一点一定要成为研究各项政策的立论之基。
看问题看主要矛盾,做事情要牵牛鼻子。
当下雄安三县老百姓之所以人心惶惶,其实不是规划出台早晚问题。
不是哪里先拆哪里后拆的问题。
也不是搬到哪去的问题。
说白了,问题其实只有一个。
就是老百姓到底能拿到什么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之上,其他问题都可以不成问题。
其他问题解决再好,这个问题解决的差,其他问题也就成了问题。
拆迁嘛,对百姓来说,福利再好,手里也还是要有钱。
至少在现阶段来看,真金白银让老百姓心里更踏实。
这个逻辑也很好验证。
很多老百姓说,交通也好,70%的蓝绿空间也罢,不是本地人的特权。
外地人进来也是能享受的。
至于便捷的交通设施,完备的社会福利,外地人同样也能享有。
它不是专为本地人而建。
那么,把这种“获得感”频繁定向指给三县老百姓,在硬度上显得软了些。
我们可以把获得感打包,把各种纵向比较的变化全装进这个包里。
把这个包变得看上去很大。
但是,老百姓总是要摸自己钱包的。
“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可以有配衬。
但获得感本身也要切切实实是重要“获得”,才好。
前几天关于拆迁安置的视频很火,大家讨论的也很激烈。
说到底也是因为点燃了这个主要矛盾。
老百姓干了一辈甚至几辈,把房全部变现金,大家心里很惶恐。
为什么,谁都知道这些年钱没有实物保值。
尤其是没有房子保值。
十年前你手里有100万,除非你投资的公司上市了,否则你远不如100万买了套房升值。
这就是老百姓的担忧。
他们觉得,房子是我辛苦挣的,我就想要房。
你全给我换成钱了,我心里不踏实。
这种不踏实就是没有“获得感”。
“分房问题”的焦点也离不开这个矛盾。
每人不分贵贱,一律几十平米定额分房。
其实,这一条很多城市都在这么操作。
但为什么雄安老百姓反弹这么大呢?
很简单,就是因为人们担心未来。
“我儿子将来娶媳妇”、“我儿媳生的是个双胞胎”……
眼下够住,可将来住不下啊。
住不下了怎么办?
房子有了积分才能买,买不了房那就只剩租了。
而租房,很多老百姓从心里来讲,短时间内无法接受。
当然,这里头还包括孩子上学上出去的。
他们户口不在老家了,但老家有他们的老宅子。
他们不希望变现,希望能留住房子。
同时,父母总是希望他们回来。
节假日回来住不下,老了回来又因为房被收走了而无居所。
因此,大家这些天才炸了锅。
而且,看似理不清了。
其实也不是理不清。
如果确定将房子全部收回,不让老百姓手里囤房,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
那么,在收老百姓房子的时候,这个价格就很重要了。
如果补偿足够有含金量,至少他将来缺房的时候,钱可以开拓他的路径。
怕就怕房子被收走,拿的钱并不够高,而领到的安置房就那些平米。
这样的拆迁就不好整了。
正像刘宝玲所言,拆迁安置问题很复杂,牵涉到方方面面。
因此,我也特别建议在这个关切到老百姓重大利益的问题上,一定要充分征求民意。
老百姓不会漫天要价。
但最后的补偿,一定要让绝大多数人满意。
为国省钱是好事,但该省的再省,这个省要立在民意基础之上。
为长远计是好事,但也要满足当下,长远是建立在当下的长远。
刘宝玲说已经有了庞大的政策体系,需要走法律程序。
从我的理解看,公开征求民意也应该在程序之列。
且,务必要走好这一步。
最了解老百姓的,不是别人,正是老百姓自己。
雄安这地方生活水平不低,制定政策要予以充分考量。
再美的政策体系,也要套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一定要摸透。
就像美丽的水晶鞋。
再漂亮,也要问问脚舒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