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春暖花开>访谈>正文

一个医生的悲伤:中国需要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

2014-10-07 来源:未知 资讯整理编辑:admin 点击:

分享到:

  一个人的悲伤

  昨天下午,从四楼经过楼梯走到三楼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悲伤的中年女子。她躲在楼道的角落里、蹲坐在地上,头发披散、双手抱头、手机放在右耳边,眼睛红肿、泪水还滴挂在脸上。

  看见我过去的时候,她将脸扭过去,在匆匆地一瞥中,我看见了她的悲伤和无助,那一刻,我感到了心中一痛。我不知道她的家人遭遇了什么,或许是病情危重、医生也无力回天、甚至是遭遇了亲人去世的沉痛打击;或许是医疗费用昂贵,无力继续接受治疗,到了借无可借的地步;或许是病人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后心理扭曲,她在陪护的过程中受尽委屈而无处倾诉。

  这样的场景,我许多次的看到,在过道的边角、在楼梯的角落、在急诊的门口,我希望我是一个画家,那样的话我就能创作一幅作品来再现那一刻的眼神。作为一个陌生人,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安慰她;作为一个医生,我希望我们能向欧美的医院学习,有一个类似教堂的地方让她安静地悲伤,有神父或者进行社会工作的志愿者接受她的倾诉、舒缓她内心的悲痛。

  今天上午,我的心再次被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天亮前死去》刺痛。又是一名中年女子、一名农村的尿毒症患者,在求医多年、背负三十多万债务之后,在一个平静的早晨,选择在病房的卫生间了断自己,没有良好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或许结束自己的生命、避免无休止地拖累自己的家庭是她唯一而无奈的选择。

  尽管她并舍不得离开人世!她在前一天的晚上破例要了豇豆炒肉和米饭而不是白粥加灰面馍,因而胃口大开;她央求丈夫带自己回家看孩子,因为“心里想得紧”,而丈夫因为孩子在老家上学而提出周末让孩子来医院看她,她激烈的情绪难以抑制,对丈夫发了火,这是她结婚十四年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丈夫发火;她给家里打了电话,给公婆道歉,说自己拖累了这个家庭,对不起爹娘并且泣不成声,她打完电话又对丈夫说是自己拖累了他和孩子,并且叮嘱他照顾好孩子,并且把家里的钥匙放在哪里又讲了一遍。

  在凌晨五点半之后,在病房的所有人都在沉睡的时候,她悄悄地迈到卫生间,因为她不能发出任何响声,无声无息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嚎啕大哭、悲伤欲绝的丈夫。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再也无力抑制住自己的悲伤。在周六安静的值班室,任由思绪流淌,一个人敲打着键盘,对着屏幕诉说为医者的心痛、心酸和无力。

  我们被教导“总是去关心、常常去帮助、有时去治愈”,然而这种体制之痛总是我们去关心病人之后绕不开、挥不去的痛,让你感到无力。作为一个脊柱外科医生,我也看到了太多无钱治病而贻误治疗时机的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很多家庭最后都是到处举债、甚至变卖房产来治病,很多家长为了省钱舍不得住旅馆,晚上就在楼道的角落铺地而睡。那种沉重的责任、焦灼而期盼的眼神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回想七年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TSRH儿童医院学习小儿脊柱畸形的时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术上的,而是被这一家慈善医院的体制所震撼。

  所有的患者都是免费救治(当然需要医生的推荐),医院有一个运行良好的慈善基金(由教徒和企业的捐助构成),免费但是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安静、漂亮的医疗场所,由老人和学生组成的粉红色的志愿者队伍是靓丽的风景线。

  我知道,我们的社会还处于文明的初级阶段,我们的企业才刚刚明白原来在挣钱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也有这样值得整个社会骄傲的慈善的医疗机构,去拯救那些需要患病而需要救治的儿童,这个社会帮助了他们,让他们重获健康,而他们就不再是社会的负担,反过来有能力回报社会。

  慈善的医院不可能成为主体,但中国社会需要这样的润滑剂,而我也相信在中国古代其实有很好的慈善传统,我们在学习西方慈善制度的时候也要重建中国的慈善传统。

  我更相信未来需要更多的私立的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非营利性医院和非盈利性医院只是一字之差,但是谬以千里。一个运转良好的医院需要盈利,否则无法维持医疗、科研的投入,只是非营利医院作为非营利机构不像企业那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所有的收入以支撑其社会责任为目标,董事会不能够将盈利进行分红而纳入自己囊中;而国内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为非营利性医院是不能盈利的。

  我不相信现在这些做企业心态的商人,能够将民营医院华丽装身为非营利性医院。

  未来的私立非营利性医院是解决当前医疗困局的重要力量,希望在于两类人:一类是像王永庆那样的大企业家,以追求社会责任为目标,投身于医疗领域;另一类人是像梅奥兄弟一样的医生,逐步积累,最终发展成为Mayo Clinic这样的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