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春暖花开>感悟>正文

媒体工作的亮点不在于报酬和名气

2015-11-05 来源:知乎 资讯整理编辑:知乎 点击:

分享到: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在年会上讲了很久。请问谁还记得我讲了什么?能大致说说的举手?

  没人举手就对了,我也不伤心。因为我自己也不太记得当时谈了什么,总之是新闻工作技巧一类的工作细节。看来这些硬的东西不适合到年会来谈,也很难让大家记住。我决定今年把技术性的东西放下,留到日常例会上去说,这里专门谈点感性的东西。

  首先我给大家道个歉,平时例会上我没少找大家的麻烦。我只要开口说“我觉得”,多半就不是好话,不是标题没抓住要点,就是内容处理不好。前一阵子XXX走之前,已经不由自主地学我的口音说“我觉得”,我觉得挺对不起她的。

  我也不太遵守什么劳动法,不管是下班时间还是吃饭时间,总喜欢拖住大伙做新闻,有时候大伙不是值班,只是到办公室里逛逛,也被我按到电脑前面,一坐就是半天。XXX、XXX、XXX应该深有感触。周末加班本来是个挺轻松的事情,我往往是从外面跑进来,在安安静静的办公室里大吼一声,所有人就都得忙起来连轴转。这些事情,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毕竟我也是个媒体行业的新手。新手做事总是有点糙,有点急躁。

  我是2012年初来作新闻编辑的,在座有好几位同事比我来得早。XX的工号是XX吧,比我的XX号早多了。就算比我来的晚的,咱们新闻工作经验的差距也就是一年或者几个月,我谈不上有什么老资格。当然了,各位工作经历总共只有几个月的时候,我比你多几个月,算是很大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各位干了三年五年、十年八载的时候,几个月差距就可以忽略了。到时候别人会说,任冲昊和你是一起参加工作的。所以,我在这里谈新闻工作经验,今年比去年惶恐,明年会比今年更坐不住,更不好意思。

  十年画一个圈

  所以我就得给自己找点坐得住的理由,安慰一下自己。我想来想去,我和大多数同事有两处不同。

  首先呢,我在来观察者网之前,新闻经历也不能说是一张白纸。我十几年前干过编辑,而且上班的地方离现在的办公室很近,就在办公室几百米外的兴国路。现在我中午出去跑步还经常从当年上班的地方路过。那是2002年,我刚拿到土木工程的本科文凭,打算到XXX周刊工作。混了好几个月。那个周刊还是挂个“筹”字。我等不及了,怕丢了本行也干不成新闻,就找了个设计院去画图。结果,画了5年图,做了5年小生意,我转了个圈子,又回到华山路的边上当编辑,做新闻。我第一次来上班的时候,我就被自己这个命运吓了一跳,自言自语说这也太巧合了。这小概率事件就像相亲几十次,最后碰到初恋决定结婚,如果不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

  回家,我在饭桌上谈这个巧合。我爸一点也不惊奇。他当年曾经反对我扔掉本行做新闻,这次他不反对了。他说:“一个人真心想做的事情,最后一定会做成;真心想去的地方,一定能走到”。十年绕了一个圈子回到新闻行业,看来我对编辑这份工作还真的是有感情,不是纯粹地把它当一份饭碗。我每天积极的给大家找麻烦,拖住大伙加班,也不是纯粹地和大家过不去,起码里面有追求完美新闻产品的积极性。想到这一点,我在这里谈新闻的惶恐心态就轻一点。

  当然,在两份编辑工作之间,有十年时间我完全没做媒体。这十年的经历呢,对现在的我来说也不是负资产。相反,这正是我第二个理由,让我坚信我必须干好编辑工作的理由。

  我这十年混的不算好,但也不算太差。经历过枯燥但稳定的白领生活,也体会过不用坐班但风险很大的小商人生活。被人管过,也管过别人。从收入来说,我今天的收入不算高,和我十几年前设计员的收入基本持平,比我几乎所有的大学同学都低的多。他们和我吃饭往往都不让我买单。

  但是,最后我选择了来当新闻编辑。我反复思考过我做这个选择的原因,想来想去,我意识到媒体工作有它独特的魅力,某些感受是其他工作完全没法替代的。这些感受用钱买不到,至少用一般人能想象的收入买不到。我干其他的工作也能赚钱,或许能赚比现在多的钱,但多半没法让我变成一个富豪,那种干什么只凭兴趣不考虑回报的富豪。所以,我选择做媒体,试着把工作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不是完全结合,至少是最大限度的重合。

  有心情才有风景

  个人感受是很难描述的东西,这里我试着给大家谈谈我的感受。看看能不能引发一点共鸣。

  我80年代、90年代,上大学之前经常长途旅行,坐硬座火车或者卡车的驾驶室,在地平线上看到一座座城镇。也不是什么知名的风景区,就是普通的地级市、县级市。每次我都盯着看,觉得很美,非常值得向往。我那时一般随身带着一本80年代版的地图册,前面是地形图,后面是城市地图,城市地图下面还有一些当地风景名胜、特产小吃的介绍。我就盯着几行字的简介,想象地平线上那个影子是什么样,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去看看。

  长大之后,我的确有机会去当年看到的那些城市了,甚至住到我当年向往的地方。而且往往不用花自己的钱,导师或者老板给我报销车票、机票。但是我很少能体会到当年看地图册、看地平线上剪影的感受。我为此困惑了很久,奇怪是不是这些城市发展着就变丑了。或者说,什么景色也没法和想象力相比。

  后来我发现,以上原因都不对。同样一个城市,你跑过去办事的时候就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要是办事办到一半,老板说事情有变,你回来吧。这时候,你的回程车票已经买了,还有很长时间,你有充足的理由在这个城市再混很久。你就能玩的很带劲。即便是那种平淡无奇的城市,你也有心情去坐公交车,从一个终点站坐到另一个终点站,换一趟车再坐,一天下来,不花钱也很开心,和平时坐公交车的感受完全不同。我觉得这才是我当年在火车车窗里看到的那个世界。

  然后回家后我就考虑,为什么这样的时候玩起来最开心,我怎么才能保持这种状态。仔细的体会了一下心情之后,我发现,最好的旅游状态不是完全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不是你在这个城市里有个要去的地方,而是你保持在城市生活的边缘。因为日常生活、具体的生活都是很琐碎、很单调的,社会不会围着我一个人转。平时上下班,路过灯火辉煌的街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美感,因为你潜意识里认定,每个亮着灯的窗口里面都是和你差不多的生活。这个城市再壮观,也不过是你每天生活的无限复制。你当然觉得没啥意思。

  一旦你不需要在这个城市干什么,也不需要去什么地方拍照购物,你的潜意识就放松了。不再用你要做的事情去想象别人的生活。这时候你才能去观察生活和生活的不同,观察普通人的生活中,比较富于变化,比较有趣的那部分。我母亲出去旅游,一大乐趣是逛不同城市的菜市场,看看这地方什么菜贵,什么菜便宜,什么样的水果新鲜就买上一点,然后上车后和我们唠叨菜市场的考察经历。其实我妈不是想当菜贩子赚差价,就是好奇地看看别人的生活。听着她唠叨,我也会想象这里的居民,厨房和我家里有什么不同。一路上的交谈因此非常有乐趣。

  前年我带我儿子去苏州,在太湖附近玩了好久,回家后我问他,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什么。他说是路过太湖边一个农户,一个养鸭子的老头给鸭子开饭。开饭之前拿出一个铁盆,当当的敲,鸭子们就从方圆几百米的范围内赶过来,有的绕着池塘跑,有的直接游过来,跑到老头面前排队。我当时就想,旅游的最好境界就是像我儿子这样。不关心到底去了什么知名景区,也没什么一定要做的事情,只是一路上看别人富于变化的生活,从里面找到有趣的细节。

  不休假的时候怎么办

  当然了,生活不能天天是休假,成年人也不会像小孩子那么悠闲。琐碎单调的生活再可恶,也是我们必须过的生活。我的弟弟妹妹表弟表妹经常问我:“什么工作比较有趣?”。我的标准回复是:“有趣的事情都被圈到游乐场里收费了,指望到拿薪水的工作里找有趣,本身就是个错误的目标”。现代社会要有效率就必须分工,分工就意味着把每个人塞到一个固定的角落里面当零件,当零件呢,就必须有相对单调的生活和工作。这就是长大以后,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小时候向往的世界不一样的原因。

  不过,虽然我劝我的弟弟妹妹现实一点,我自己其实也一直寻找一个相对有趣的职业,就算不是完全理想化,至少也能让我在工作中相对远离单调和无聊,保持一个好心态。转了十年,我最终转回媒体行业,实际上就是在寻找这种的感受。

  咱们媒体是做什么的?媒体就是旁观这个世界的。咱们不管这个社会的钱,不管这个社会的技术,不管这个世界的人事。我们只是把事实抽出来,再告诉更多的人。我们每天的工作模式虽然差不多,但是内容有新鲜感。今天可能要处理克里米亚的美女,明天就要去摸清楚中国某个小城市的帅哥的身份。整个世界的新鲜事都从我们的键盘上过一遍,客观上,我们就是在整个世界的外围俯瞰世界。这很像我刚才说的最佳旅游感受。

  实际上呢,从我的体会来看。媒体的工作,尤其是我们观察者网的工作的确是相对轻松的。在座各位可能没长时间做过非媒体工作,以我的切身感受,到观察者网工作之后,视角要比原来高一点。我这句话可不是比喻,就是说在街上走路的时候,视线比原来要高那么5度、10度,看到的天空更多一些,更习惯从整体的角度看一个建筑,看一个街区。而不是只看到一楼的门面房。工作的确是会影响人的心态的。反过来说,大家也不妨试试我这个经验。在没有安全问题的时候,走路刻意抬高一点视线,保证自己的视野里始终有天空,看看心情会不会因此好一点。

  将来我们还会出去采访,去主动地当一个旁观者,搜集故事给读者听。到时候各位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和旅游相对比较像。你不是推销员,不是上门修机器的客服,你不是去改变什么的,你就是去记述别人的故事。从心态上说。这可能是最接近于休假的工作模式。

  差不多20年前,我看过一篇回忆录。是报道焦裕禄的几个新华社记者写的。其中发现焦裕禄这个典型的是高级记者周原。他回忆:他被新华社社长派到中原地区采访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去哪好。跑到长途站,随便跳上一辆车,开车了才问售票员这车去哪。售票员说去兰考,他就在车上拿出空白介绍信,填自己要去的单位。当时看到这段,忽然很羡慕,很向往他的旅行,但也不太清楚到底羡慕什么。直到我自己到媒体工作,我才知道,羡慕的是媒体人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的工作心态。

  更长、更有质量的生命

  必须承认,心态换不了钱花。咱们的确不算什么高薪阶层。但工作时间长了,到了中年的时候,在座各位会体会到我刚才说的话。在工作中有那么一点点的浪漫因素,对生活的确非常重要。单调的生活,十年如一日,一眨眼,毫无变化的十年就会在你眼前溜过去。世界上大多数工作都是这样的。现在我回头看这两年多的媒体工作,几个月前的事情就好像隔了很久很久。上个月的马航事件、昆明事件,对我来说已经是很遥远的回忆了。这种感受真的是一种奢侈品,一种能让你生命变的更长的奢侈品。所以我很珍惜现在的工作状态。

  我说这些呢,是我把过去十几年生活做对比的结论。在座的同事大多是80末、90后,观察者网的工作是你们的第一份工作,你们可能会不信我说的话。可能觉得我在忽悠人。这也很正常。我们这里的流动性不算小,许多同事因为各种原因走了,我觉得这也挺好。从媒体自身工作的特征来说,一直当旁观者,也的确有不深入生活的问题。

  做几年媒体,做几年普通的职员工作,将来再回来做媒体,其他工作的生活积累都不会白费。大家也能在对比中体会到观察者网这种工作的特殊性。

  总而言之,媒体工作的亮点不在于报酬,也不在于名气。在于帮助你从全面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我们的网站叫“观察者网”,我觉得名字起的非常合适。我在这里做了两年,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看世界,看的很开心,我也很高兴能和各位分享我的工作感受,希望我今天说的这些个人经验能对大家将来的职业选择有一点帮助。

更多关于 感悟 的文章: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