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微博大V开起了淘宝店?
这个问题就跟“总有一天你的好友会变成朋友圈代购”一样让我黯然神伤,影响力折现的方式有许多种,为什么一定会落在网店?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对谁言说,对谁收获。
大V在互联网上发声,以此赢得影响力。却少有人问一句:对什么人发声呢?是什么人在追捧?长期以来,互联网的声音市场陷入了比拼声量谁更大的僵局。每个试图发出声音的人,都要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更加尖锐、更加刺耳也更加出位,这样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人群。
什么人群?屌丝。
设想一个有家有业的中产阶级,哪里有时间陪着你刷微博玩,捧着你的一句话如获至宝,以至于转发到停都停不下来?屌丝人群崇拜强力者,崇拜一切贴胸毛犯。对于屌丝来说,自己追求不到女神,但是有高帅富能够狠狠上一把女神,他也会在一边呐喊助威。所以,在网上争强斗狠,很容易在身边聚集起一帮人来,激动万分地为你加油。
当这种影响力需要在商业社会里转化为消费力时,悲剧就出现了。屌丝人群对价格敏感,无论你说得再怎么天花乱坠,比价这一关是过不去的。即便比价结果是全网最低,成交率也不会太高,因为没有几个人能提供生活必须品,又能同时保证质优和价廉。结局就是这样:为你感动可以,为你欢呼可以,为你转发点赞可以,为你买单,对不起,这个不可以。
所以,伟大的大V们只能开淘宝店,都开不了天猫店。走廉价路线,走亲民路线,基本没有可能做出自己的品牌。
由此也可以推论出一点:如果想通过互联网把影响力转化为收入,一个人最好的选组是对中产阶级说话。甚至,连说话都没有必要,而是服务。这样的话,虽然没有那么热闹整天表演,也没有那么多人四下簇拥,但是缓缓聚拢而来的人群是有价值的。
屌丝需要强人,中产和白领需要的是朋友,值得信赖的朋友。朋友可以告诉他们什么好穿,什么好用,什么好味道,什么好风景。他们所用的餐厅,穿着的衣服,使用的电器,读什么书,度假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会出现在全网比价系统之中。因为格调、品质、情怀这些东西,从来都很贵,从来都很独特,也从来不是为了给一般大众消费而设计生产。
大V以观念争夺为己任,少有人关注受众的生活本身。所以,在朋友圈里,永远最热闹的都是健身养生、心灵鸡汤,你观点犀利一万倍屁用没有。在微博,你写一篇吐槽iPhone6的文章,只要吐得好,转发可以瞬间过万,自我感觉影响力无远弗届。但是,有一千万人转发,也敌不过三个字:买不起。苹果也不会因此遭受一毛钱损失。
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在网上追求自己的声音最大,而不是让最合适的人听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