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而不学则殆
我有一段特别傻逼的时期,就是动不动就胡思乱想:“唉,生命有什么意义啊?”死亡就等在那,届时,一切归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般人吧,往往这么一闪念也就算了,我傻就傻在,不仅正儿八经地想,还正儿八经地问,问张三,问李四,问了一圈乱七八糟的人。
“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
好在我遇到的人都善良,没有当面嘲讽。
他们要么回答,“我也不知道!”
要么回答,“这种问题,各类文哲史大咖都各有其研究,各有其回答,没有定论呢。”
要么回答,“你要不信教吧,宗教有统一答案!”
我一听,咦,没有人知道,甚至和哲学宗教都扯上了,多么终极,多么牛逼啊。于是,更加变本加厉地想想想,问问问。
此处应该有对联:问天问地问意义,扯七扯八扯卵蛋。横批:傻逼。
是谁说,为人生意义而喋喋不休,几乎就是精神病的表现之一。正常人谁没事琢磨这个问题?好在,这种病可以治,上个把男人,失个把业,欠一点钱,发作频率渐渐就少了。
后来的几年里,也拉拉杂杂看一些书,其中也有一些讲过自己的理解,但没有一本能生动、明晰、集中、系统地,告诉我一种认知方法,让我可以恍然曰:“索代思耐,原来如此啊!”
直到昨天看完《追寻生命的意义》,才知道,我遇见维克多•E•弗兰克尔太晚了。
2,《追寻生命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本什么书呢?
如果让我给它列关键词,我可能会写:心理学、哲学、纪实、励志、回忆录、存在主义分析、精神治疗、集中营、心理重建、意义疗法。
写了这么多词,你看着是不是有一种牛逼轰轰,但又不知道牛逼在哪儿的感觉?!
哈,那我说得简洁点,就是:这辈子一定要看(至少一次)的书。因为,别的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它告诉你“怎么办”。
弗兰克尔也是这样自我定义的。
一个美国医生问他:"请问医师,您是心理分析学家吗?"
弗兰克尔回答道:"不完全是心理分析学家,最好说是心理治疗家吧!"
他的治疗方法,就是刷新了心理学界的“意义疗法”。
这种学术的创立,与弗兰克尔的经历不无关系。
1942年,弗兰克尔作为犹太人,被关入奥斯维辛集中营,3年后,重获自由,成为屈指可数的幸存者之一。在集中营里,他见识过人类最惨酷的屠杀,最极端的困境,最麻木的精神……后来,这些都成为他的重要素材,让他从生命最原初的地方,寻找人类自救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意义治疗。
它一扫其他心理学低下头在病症上大做文章的病弱,抬起头,从疼痛与幽暗中,看向广阔的自由世界。"我从窄小的牢狱里向天主呼号,而它在广袤的穹苍间答复了我。"
如果说,是阿里阿德涅公主的红线,引领忒修斯,杀死怪物,走出克里特岛的迷宫。
那么,意义就是弗兰克尔的红线,引领我们走出自囚之所,重新看见光明和平的一切。
3,生命有什么意义?
我们应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人生有何意义,而是我们有何意义。
换言之,我们不该指望生命会给我们带来奇迹,相反,生命正在指望我们,不断给它创造生的荣光。
这个认知一旦生成,我们平日里的呓语,顿时变得肤浅又愚蠢——“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一切为空。啊,好虚无啊,好想跳下去啊……”再碰到这种人,我连安慰都没兴趣。
成天叨叨终极问题与终极意义,而且仅仅停在抱怨层面的人,要么是装逼,要么是傻逼。
而我们根本没有权利这样做,因为,我们是回答者,而非提问者。是考生,而非出卷人——只有生命才有资格逼问,而它也一直在这样做——“你有什么意义?”
现在,请在这个问题前面,加上自己的名字,问自己三声:
“你有什么意义?”
“你有什么意义?”
“你有什么意义?”
如是再三,必会悚然而惊,然后想扑通一下跪下来,号啕曰:对不起,没有为你创造更多。
我一个朋友说得好,人生意义这种东西,就跟爱一样,想和说是没用的,得做。
你做成什么,意义就是什么。
每个人都奢望被命运服侍,奢望有源源不断的意义,被命运进贡上来。孰不知,命运无知无觉,只能你,才有能力在废墟上建造,在虚无中挖掘。你才是命运之神。
4,如何获取意义
另一个问题来了:如何发现自己的意义所在?
回答这个问题前,你可以问自己:“你为什么不自杀?”
答案即是钥匙。
是的,你可能说,因为我还有儿子,一个患难与共的妻子,一份未完成的事业……或者说,因为我还没活够。
对,这就是你的意义发源地。
因为爱,因为创造,因为享受,因为未知的精彩……我们一直活着。
愿望乃意义之父。
意义乃动力之母。
“懂得为何而活的人,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这是尼采说的,也是弗兰克尔最爱的名言。
当痛苦是服务于希望的,服务于生命目标的,那,它就具有意义。它不再成为阻碍,阻碍我们理解世界,相反,它会成为另一种通道,超越现实的围困,身心的萎靡,看到希望中央的光芒,正无私地照耀其身心。
至此,动力会被滋生,韧性也会增强。
弗兰克尔总结了三种获取意义的方式:
(1)创造、工作。
(2)体认价值。
(3)受苦。
第一种,显然是功绩或成就之路。
第二种,是经由体验某些事与人,如文化,如爱情,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三种,则是指当一个人遭遇到一种无可避免的、不能逃脱的情境——比如罹患了绝症等——他就等于得到一个最后机会,去实现最高的价值与最深的意义,即苦难的意义。
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所在: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价值。如果他找到了,则他即使受尽屈辱,仍会继续成长。
5,你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在集中营里,对未来绝望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了,而能存活下来的,往往是自由意志仍存的人。
因此,与其说俘虏的精神状态,是一系列外界因素促成的,不如说,这是自由抉择的结果。
弗兰克尔说:惟有容许自己丧失精神防线的人,才会沦为集中营恶势力下的牺牲品。
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
他要成为什么——在天赋资质与环境的限制之下——他就成为什么。
举例来说,在集中营这考验场中,弗兰克尔发现,有些难友的行径像个恶棍,有些却宛如圣人。人在他自身内有两种可能性,去实现哪一种是由他自己所抉择,而非视情境所定。
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吗?当安迪被囚禁,外物被剥夺时,他没有崩溃,相反,在他仍然心怀自由——生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对痛苦的态度的自由——最终,安迪得己从肖申克中突围,看到太平洋的沙滩,阳光普照,海风吹拂。
哪怕突围不成,如同西西弗斯,这个荒谬的英雄,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荒谬的事业。他也可以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清醒地面对痛苦。
他通过对命运的蔑视,对诸神的否认,超越困厄,一次次搬掉石头。
存在主义的智慧与现代英雄主义汇合了。他于是发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
巨石一直在行进,西西弗斯永不倒下。
而对于一个这样杰出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你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