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冬日暖阳>荟萃>正文

这个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 关于表达愤怒

2016-03-04 来源:她在江湖漂 资讯整理编辑:达达令 点击:

分享到:

  自己一直是忍气吞声类型的人,遇见无奈的事情越多,就越会有一种无力的感觉。有时候甚至有一种被剥削的感觉,觉得无法反抗对方。

  嗯,我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跟多人一样,经历着生活里各种纷繁复杂琐碎带来的生气甚至是愤怒。

  从早上起床经历拥堵的交通,到办公室里高强度的会议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午去快餐店吃饭的人群拥挤,夜里回到家里隔壁房间一直在装修吵杂声不断......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一天基本上就是在愤怒中过来的,曾经过往的抑郁状态差点再次袭来。

  讨生活太难了,这是我愤怒的部分。

  再来就是假日出行的时候,飞机晚点是很正常的事,去到风景区人山人海几乎看不到景色,还有满地的垃圾跟宰客十分厉害的商业街上的小贩,再遇上不好吃还很贵的餐厅......于是自己的心情完全跌倒了谷底。

  花钱买罪受,这是我愤怒的部分。

  再举一个状态,因为从小就去外地上学,而后一直在外地生活,于是每一次回到老家里都有一些陌生感,并且随着长大这种感觉会越发明显。

  也是因为这样,每一次回去都觉得是对自己价值观上的巨大冲击:依旧落后的城市条件,依旧保守的工作观(铁饭碗安稳一辈子)、婚嫁观(三十未成家会被认为是异类)、家庭观(男主外女主内是正常的,女方比男方优秀也会被认为是一种异类)等等。

  至于其他那些要通过走关系打点才能促进完成的事情,就更会让很多跟我一样家族没有势力的孩子心生无奈,进而延伸到对这个世界不公平的愤怒。

  自己的三观一次次受到重击,这是我愤怒的部分。

  我试过用“我跟他们不一样”来说服过自己,但是后来我意识到,除非是我归隐山林生活,并且还得是很偏僻没有人烟的山林,不再需要面对这些人和事,我的生活才有可能清静下来,我才有可能真正的远离愤怒。

  可是先不说如何生存的问题,小隐隐于林毕竟不适合大部分的凡人。

  因为从人性上来说,我们有时候是需要喜怒哀乐多样化的生活的,归隐山林享受到了清净的部分,但是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跟其他群体发生交际关系的部分,而这部分正好就是我们得到尊严、被认同以及分享快乐的主体。

  所以从大概率上来说,我们还是要存活于这个俗世里的,既然这样,那么愤怒这件事情我们势必也无法避免。

  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得想个办法如何让自己不再那么愤怒。

  我来说说我的逻辑。

  回到前面我所描述的状况,你有没有发现,大部分的愤怒都是因为来自于“人太多”的原因?因为人多,资源分配不足,势必造成一系列的短缺。

  比如说我们工作日上下班的出行,在北上广深甚至一些二线城市里,交通拥堵是必然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上升到有关部门不作为或者规划方向有问题大部分是无用的。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一个城市就业机会很多,就业机会多就意味着来到这个城市里工作的人很多。

  你我都一样,不过都是先为生存,再为一份梦想而留到大城市。所以从大方向来思考,我们都是可以理解这一点的。

  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公交地铁的拥挤,马路上的车辆成群,身体上的疲惫、难受,女生说不定还会被骚扰等等这些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想忍不住Fuck这个世界一顿。

  我的解决方法就是,要么早起一点出门,下班时候晚一点离开,这样可以躲开高峰时期,要么找一份可以弹性时间上班的工作,还有就是多花点钱住的离公司近一些。

  再高级一点,就是争取让自己的工作不需要固定坐在办公室里,获得相对一点的自由,比如是高层管理者或者是销售市场类工作的人员。

  只要躲避了人群拥挤,也就赢得了更多的休息时间,不用赶路的时间,这样一来人的精神也会好起来,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那么恼怒的情绪产生的概率就会很低了。

  这是第一招,躲开高峰人群环境。

  这个逻辑很适用,比如说去餐厅吃饭的时候避开人多的时间段和地方,或者是提前规划提前安排预订。

  比如节假日去旅行的时候避开大部分人都知道的热门风景区,提前做一些攻略,找有经验的朋友提醒一些注意事项。

  再比如换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三六九等的杂人杂事出现的概率会更低一些。

  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努力挣钱的基本意义所在。

  从辩证的逻辑上来看,金钱的确不是万能的,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世人而言,金钱基本上是全能的。

  有了它,其实可以让自己的衣食住行都能获取更好的状态,这一步完善了,那基本上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的愤怒来源就可以规避掉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有钱,我们也知道挣钱不是一夜暴富的事情,但是至少我们心里还有这个念想。

  同时我们要舍得花钱,在负担得起的前提下,只有舍得花钱去更好一点的商场,好一点的餐厅,好一点的酒店,这些场合才不会过多地发现资源分配不均或者人员素养的冲突问题。

  再来是第二步,就是精神上的规避,也可以称作是三观建设。

  我跟一些前辈聊天的时候总是会提到,如果我们生活在以前的那个年代,或许会幸福很多,哪怕是傻傻的幸福。

  怎么说呢?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一个小镇上的姑娘不走出家乡,一直在老家里上学,到了年纪就结婚生子,一样过着简单安逸的生活,这也是平凡幸福中的一种。

  可是因为我有机会到了外地上学,因为有机会见到了五湖四海的人,我知道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我知道了未来人生的希望有很多可能。

  加上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各种那些以前离自己很遥远的生活此刻都有人在经营,那些我从未去过的国度里此刻正有人在朋友圈里分享很美的图片。

  当这一切不出现不存在的时候,我觉得前面说的那种稳稳的幸福我已经足够了,可是后来突然冒出这么一些“别人家的生活”的践行者的时候,心里的那颗小火种于是开始燃烧起来,一切原本单一的价值观开始多元化起来。

  我羡慕、我渴望、或许我也可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为那样的人。

  我想更多地体验这个世界,这是很多人之所以还在折腾生活的动力所在。

  但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进来的时候,不好的那一面就出现了。

  因为多元化,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多无语的事情也就出现了,通常就是网络上那些层出穷的新闻,这个社会的阴暗面,各种赤裸裸的真相袭来。

  每天新闻里微博上都有小孩被拐卖、大学生跳楼自杀、家庭暴力、医患冲突、腐败贪赃、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惨重伤亡……大部分经历过这些信息的我们,每个人的反应虽然不一样,但是人性那部分的质疑、哀叹继而上升到愤怒的情绪就会被引了出来。

  再往小方面说得具象一点,那些需要酒场应酬上喝到要吐血了才能签下订单的谈判我经历过,那些用美貌跟身体换取薪水跟职场步步高升的女生就在我的身边。

  那些因为动了感情或是主动成为小三,或者是被小三的人也有我的朋友;为了保证自己公务员的名额给考官送了几十万,最后依旧没有获得资格的那个人也是我的朋友。

  我从大学开始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子的?等到我进入职场进入社会的初始,我依旧还是处于一面自认清高,一面时刻在讨伐这个社会的戾气重重之中。

  那个时候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的,这个世界是对错分明的,这个世界就应该是平等跟公平的。

  可是在经历过无数的挫折、无奈、纠结、痛苦、愤怒、崩溃以及绝望之后,我也开始明白了一件事情,或许是我自己太跟自己较劲了。

  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校外的活动参加新闻写作培训,当时探讨的主题是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集中点在于高考要不要取消。

  我的观点是高考在中国目前来说不太可能取消,因为中国的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分配资源也不一样,就目前而言找不到第二个更好的替代方法前提下,高考相对而言是一个公平的考试。

  我这番话刚说完,在场就有个男生站起来,气势汹汹开始反驳我,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

  我被镇住了。

  于是他继续说,我觉得高考就是泯灭人性的产物,中国的教育制度如果不进行大改革的话,这样下去中国的孩子迟早会完蛋。

  他还说,促进高考改革就是我们的义务所在,如果我们不呐喊不出声,每个人都像你(他指向我)这么中庸保守,那么还有什么创新可能呢?

  我不是个会辩解的人,所以当时他的呐喊声跟气场直接就把我吓着了。

  我也差点被他的观点绕进去,进而延伸到高考的种种弊端,再对比国外的素质教育养成,我真觉得自己有了一种说错话的愧疚感。

  可是后来我才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那个时候的自己价值观不够坚定,一度处于容易被别人影响的状态中,所以在面对各种观点冲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一开始想的那部分思维完全没有了。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内在的那部分想法丢失了,但是外在的各方想法没有一种是可以说服我的。

  我成了一个价值观空缺的人,这种价值观空缺进而延伸到了我在生活里变成了一个摇摆不定、容易纠结、以及懦弱害怕的人。

  后来的故事是,这个男生最后也没有成为记者,工作之后我偶尔会去看他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的文字,抱怨愤恨交杂,篇幅里动不动就是这个国家要完蛋了。

  他的所有不得志,也都一一写在了这些怒气冲天里。

  我自己因为种种缘由,也没有成成为一名记者,但是当年这个男生讨伐我的那部分“中庸之道”,反而成为了我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清醒地生活着的最大信仰所在。

  我的大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同学,看到一切问题都是从批判性角度出发的,每一次有个社会负面新闻出现的时候,就会上升到是整个国家体质以及制度的问题。

  其实我想表达的部分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要在这个国家生存的人,移民毕竟不是大部分人的生存方式,既然是这样,那么所有的制度按照事物两面性的原则都会存在弊端。

  家庭暴力也好,教育制度也罢,或者说医疗制度,以及周围众人的戾气与冲突,这些从大格局上梳理到了最后,都会成为这是原生家庭的错,是这个国家的错,这是制度的错,这是社会规则的错。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最后这一切所谓外界的错,最后买单的那个人都是我们自己。

  也就是说,你的童年不幸不是你的错,但是最后买单的是你自己;教育制度的弊端不是你的错,但是如果你反其道而行觉得没有必要上学,那么最后买单的也是你自己;医疗制度纷繁错乱于是你一味抱怨,最后生病的你还是要去看医生,这也是你无法逃避的部分。

  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句话更深刻的理解,人的一切痛苦不仅在于自己的无能,更在于自己不接受为什么跟自己一样条件的人活得还不错,为什么他们不愿意站出来讨伐这个世界?

  一声叹息。

  真正的成熟,是那些认清了这个世界真相的人,他们还愿意热爱生活一场,仅此而已。

  这是第二招,与其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如辩证性地看待问题。

  思维上的格局有时候不一定能够立即带来物质上的收获跟体验,但是它可以让你规避掉一些愤恨情绪的来源。

  这个法则我适用的最好的部分,就是远离那些戾气很重的人,去靠近那些比较心态阳光的人。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