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雅典奥运时,我被老爸凌晨两点摇醒,坐到他的大腿上看女排决赛。 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jiewangcom ,就能天天收到季节网新闻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节姐一对一私聊喔。
我们将小国旗贴在自己的脸上,额头绑着“必胜”的布条。女排胜利后,我们的尖叫吵醒老妈,她气冲冲地从房间里出来,而我们却对她说:“你不懂,这是国家的荣耀时刻。”
昨晚下班后,我们一群编辑到茶餐厅吃饭。电视里正好在转播着这两天的游泳比赛,看着孙杨、宁泽涛、傅园慧这几个“大网红”陆续出场,我们也兴奋了起来。
在我们讨论的言语中,关于国家荣誉和为国争光的字眼已经很少出现,反而,“好帅”、“好逗逼”、“胸肌好大”、“天呐这位选手有肚腩”这样的词句多了起来。我们一边看,一边有说有笑,不知不觉饭就吃光了。
原本以为奥运会已经被时代淘汰
没想到它悄悄“转了型”
里约奥运会,可以说是一届非常“低调”的奥运会。开幕前负面消息就没有断过,观众们对它的期待可谓是降低到了最低点。我和许多朋友,甚至在开幕式当天才知道原来奥运已经开幕。朋友圈里有人评论,“是我老了吗?为什么我不想关心体育。”
今天,我们以“奥运”为关键词,查询到了2012年与2016年“奥运”词组的百度指数,并做了对比:
直到开幕式后的第二天,里约奥运会的关注度才后来居上,反超伦敦。巧合的是,那一天,恰好也是被称为“一股泥石流”的傅园慧崭露头角的第一天。
现在,我们再看看各运动员的百度指数:
里约前默默无闻的傅园慧,在说出“洪荒之力”后,关注度一飞冲天,超越了孙杨和宁泽涛,成为了本届奥运会目前最受关注的运动员。
然而,她的关注度并非来源金牌,而是直爽的性格与妙语连珠的说话方式。这也说明了,之前关于奥运的严肃价值观终于不再占据主流,整件事变得亲民和有趣起来,更加娱乐了。
我们一边同情撅着嘴的福原爱,一边刷着大魔王张继科的冷漠;一边感叹不穿衣服的宁泽涛很帅,一边又惊讶击剑队的颜值...
这个杂糅了各种不同元素的体育盛事,仿佛成为了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贯穿在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可能
我们已经受够严苛的上纲上线
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在今日午间发布了一篇名为《你们假装不记得自己怎么对刘翔的了》的推文,得到了很高关注。
他在文中吼出了一句:“四年前八年前那些恶毒的鬼话,谁说的啊?” 讽刺那些当初苛责刘翔的人,如今却又说着金牌不重要的话。但我却不是很能承认他的观点。
无疑,曾经的奥运承载了太多人的关注与期待,并且与民族大义相挂钩。而用百度稍微搜一下“刘翔退赛”,还依然能看到当年刺耳的谩骂。什么“家门口丢国家脸”、“我们纳税养了一个废物”、“最会演戏的上海人”不绝于耳。
时间再往前一点,1988年李宁顶着该退役的年纪,带伤参加了奥运会,败了。回国之后,“热情”的观众寄去了刀片和绳索,把他称为“体操亡子”,连机场工作人员都说“摔哪不好摔,去奥运会摔!”
运动员的参赛与国家荣誉以及民众厚重的期待捆绑在一起,自然是沉甸甸的压力。而当孙杨、刘翔再到李宁这些背负了最多期待的选手失利时,他们的精神压力自然是难以体会的。以往,运动员们回答记者采访也常常得滴水不漏,而不敢像傅园慧那般放得开。
当初,冬奥会冠军周洋,在赛后的采访中只感激了自己的父母,并没有首先感谢国家。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批评道:“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 随后他表示,“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
这种苛刻要求,对于一个沉浸在获胜喜悦中的小姑娘来说,似乎太难了。说真的,对于这些百般苛责、挑刺以及谩骂的严肃言论,我早就受够了。
所以我很高兴,这届奥运会,这些声音已经越来越少。
“不再造神”
就是最大的进步
高中语文老师经常说,写作文不能够同时放两个奥运人物,因为雷同。
可是这样的傅园慧似乎我们是第一次遇见。同样是一次反套路的自我表达,但是她不同于冬奥会周洋最后被教育重新感谢国家,也不同于李娜在体制之外独立参赛。在一场需要政治正确的游戏里,她足够幸运,刚好自己就是那个平衡点。
有人看傅园慧的一夜爆红只看到了她疯癫的表情和网络热词。
其实行为张扬浮夸的运动员并不只是傅园慧一个人,但是并没有人达到像她这样的热度。了解了整个备赛过程中她的起伏之后,才会想起来她那句——鬼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一个从竞技低迷状态走出来的黑马,竭尽全力的逗比,网络文化重度患者,偶尔抖一两个机灵,每个人在转发傅园慧的时候就像是转发身边朋友的新闻,而那个朋友和自己多少有几分相似。
香港的生活媒体“100毛”更是在instagram贴出图片,认为她的受欢迎已经说明,“个性比奖项更加重要。” 这张图片获得了近两万个点赞。
奥运会已经“正经”了好久,我们也已经这样认为了很久:没有拿到金牌就等于失败。
而里约这次,我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觉金牌榜不再那么重要。我一个不学新闻的同学开始质疑官媒说孙杨痛失首金的标题,称其为引导公众的不良情绪,转而为一条庆祝孙杨喜获银牌的微博点赞。这些是真的。
娱乐化的今天,奥运会获得了另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不同于往日“一脸奔丧脸”看奥运的严肃正经,更像是一场规模庞大全球直播的真人秀。
宁泽涛迄今为止还没有囊获一枚奖牌, 但依旧得到许多人的关注。孙杨没有拿到首金,他的实力我们都看在了眼里。傅园慧只拿到了铜牌,但她的率真让人觉得可爱。这些超越了比赛本身的个人闪光点,都获得了本该有的关注和尊重。
娱乐化并不代表金牌不再重要,而是我们渐渐地明白一个人它不只是一个争奖牌的机器,一个人有更多的含义。
运动员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把一个冠军捧到天上去,然后他就必须无所不能,这不是崇拜。
德国队球星穆勒曾经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成名之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他回答的是进餐厅之后不用再看着菜单价格点菜。冠军也好,明星也好,剥去最表面一层外壳,大家不过都是普通人而已。
最后
多年之后,奥运似乎成为了我们最好的“下饭良菜”。也有一些置疑的声音:娱乐化的奥运失去了竞技体育的庄严与肃穆。自然,我们不能够完全着眼于一些娱乐性新闻,而抛弃掉竞技体育的本身。
但比起以往那些对金牌近乎偏执的追求,当下观众与运动员自身的心态无疑是一种良性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避免矫枉过正,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国家和民众曾经把奥运捧上神坛,今天,让我们亲手扒掉往日民族英雄的刻板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