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几个标题。
Dropbox 和 Vodafone 达成预置合作
百年老字号 IBM 将投入 40 亿美元助跑云服务
互联网无法与工业时代并列,传统企业还需恐惧什么?
汽车保养 O2O “XXX” A 轮融资 1200 万美元
这些标题都是我随意打开了几个比较主流的创业者门户网站后复制过来的,看完之后不知道你是否跟我有同样的「关我鸟事」的即视感?没错,无非就是创业公司融了多少钱、哪家大佬后院着火、哪个土豪扔了多少钱在什么项目上、哪个理论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是说这些东西没有价值,而是满屏幕的类似标题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干货」。
那对于创业者来说,什么是「干货」?其实很简单,随便找个有创业经验的人,把他拉到台上去,分分钟可以说一堆他是如何做到那些大家没做过的事情。
是的,我们就是要做一个大家用自身实际经历来说事儿的社区,并让这些人能够成为战友。我们希望把这些「干货」以尽可能有效率的方式传播给每一个正在创业路上或者即将踏上创业路去奋斗拼搏的人。
既然要推个新概念,那么一定要说那么几个误区才能玩起来嘛!
误区一:阅读止于阅读,写作止于写作
这也是自从产品发布以来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如何将用户的阅读时间抢过来?用“抢”这个词太粗暴,因为大家的时间是抢不过来的。我从不笃信用无背书(包括品牌、朋友推荐)的好内容能够获得用户更多的时间。
就好像如果一定要问星巴克的老板,你们的咖啡究竟和隔壁家的有什么区别一样,老板绝对不会说是咖啡的味道,是一回事。但是,逻辑告诉我们,这不科学。“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偏偏作为创业者,我们一定要费劲心力用逻辑语言向别人解释因为两条直线都是直的所以不会相交在一起。
任何满足表象逻辑的创业推进论,都是扯淡。阅读,也从来不应该只是在读完最后一个句号之后,就停下来。举个栗子,在公众号读完一篇好文章,你可能会去关注这个公众号,甚至可能赏作者两块钱。在创智鉴里,我们要让大家获得更多。
误区二:「干货」说来说去就这些
有人会问,那这些「干货」说来说去也就这些东西,多说有什么好说的?不得不说,这些人的骨子里面是有多 Arrogant while Stupid 才会有这么牛逼的想法。
做一个产品,需要思考 5000 个问题,并将他们融汇贯通。随着每天新问题的产生,它们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现有的解决方案。天才产品经理尚且需要想清楚 5000 个问题之后才有信心去推动新项目,How about us?亲!
误区三:牛人说的东西才值得看
不得不承认的是,封建思维已经深入骨髓。马云说自己 Email 都不会用,大家就觉得自己什么技术都不需要懂就可以去创业了。马云说自己懂的是商业模式,大家就觉得自己可以不用懂产品了。这种对于权威的极端崇拜主义,恰恰局限了自己的眼界和观察力。如今再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权威说的话来讨论这个问题,已经失去底层价值公信力,因为孔子并没有做出一个阿里巴巴来说服大家。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可以自信到自己仅次于马云。
误区四:我是个做事的,不玩这些虚的
这个我觉得说得其实特别有道理,不像乔布斯这种整天都玩虚的。这时候,爱跟风的喷子又来了:乔帮主的产品是真的好,营销只是辅助。不得不承认,帮主确实把跟风狗的脑子洗得萌萌哒。如果你花时间去研究过从 1976 年开始苹果的所有产品与当时的竞品以及用户市场认知,你就不会跟我说“产品为王”是从 Day 1 就开始的。大多数人被帮主和苹果洗了脑的,都是通过文字而非产品的。包括我自己。
误区五:创业者为什么要会写?荒谬!
此时要简单地提一下 N 年前的误区五 S:创业者为什么要会说?荒谬!
每一个创业者在成功之前,都会有自己的日记、博客、公众号等。不管是什么,总之绝对会有那么一个地方,他们会将自己的创业经历、心路历程、教训反思给写下来。成功创业者都是这么干的吗?嗯,都是。
写作,是一个整理思路的契机。成功的人,无非就是能把别人说不清楚的东西给说清楚,把别人想不清楚的事情给想清楚,最后把别人做不到的结果给做出来。
写给急着想要翻百倍卖了公司的创业者看。把自己的思想公示于人,从长期来看,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无法预期且不可估量的正面价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