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的热情开始消退,我便不再热衷于去表达什么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分析那么多评论吗?这些分析和评论有多少是故作高深,故作姿态,故作发泄的。当犀利冷峻变成了另一种傲慢和偏见,当人人都急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还有谁愿意去听更理性的声音,谁还会在乎精英们的思考,当所有的文字都需要与商品发生关联才能产生价值,还有人去读经典吗?我们习惯了给读者输送答案和价值观,却不习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2016.1.4)
互联网真的有商业模式吗?十几年来,我们谈论来讨论去不还是那几套旧东西吗?广告、电商、游戏、增值服务(会员)。本质上他还是做流量的生意,赚信息不对称的钱。新媒体能改变这些吗?当资本都围绕IP转的时候,一场圈地运动又随即展开。#当我们讨论商业模式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2016.1.7)
转发、关注、分享公众号文章的热情开始消退。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想我们想看到的东西,那些10万加的好文,不过是时代情绪下的产物,他们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沉沦,因为粉丝的剧增而自我膨胀。不为名不为利写作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些过度消费时事热点,娱乐八卦的人在新媒体时代成了流量红利的宠儿。(2016.1.7)
#自媒体,忘掉得屌丝者得天下吧# 当中产崛起,互联网奉行的不再是得屌丝者得天下的金科玉律。屌丝充其量只是你公众号上的一个阅读量,一个点赞。他最大的作用就是转发、评论、传播。维护写作者在自己和他人心中的形象,但真正叫他买单就会唯唯诺诺。那些真正愿意买单的人大多数都是中产白领。他们或许不长关注,或许只是默默地观望,但他们有明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罗辑思维也好吴晓波书友会也罢,纯粹做价值传播和知识分享的现在很多开始变味,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连接的前提是:价值观和利益。前者是理想主义,后者是现实主义(2016.1.8)
蘑菇街和美丽说的合并再次证明,以降价促销,造价狂欢的电商,越来越被资本所摒弃,这样的商业驱动亟需升级。移动电商也好,移动社交电商也罢,其实很多人没搞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依旧是在用移动的工具(智能手机)来做pc的事情。pc电商经营的是产品的销量,移动电商经营的是人的关系。(2016.1.11)
#论自媒体写稿# 这年头做什么都不容易,拿自媒体来讲:你写的犀利活泼,就有人说你满纸腹黑,只批评不赞美;你写的理性客观,别人就说你中规中矩,不痛不痒;你写的溢美之词,滔滔不绝,就有人说你的东西“摸起来软软的”。既不能得罪“老大哥”,也不能得罪同行,同时话又不能说满。自媒体的“自”不仅仅是自己的意思,更是“自由”、“自主”、“自力更生”的意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若只批评,不建设,也是事后诸葛。(2016.1.12)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运转的社会中。一切的冒险都是被鼓励的,一切的成功都是值得被效仿的,一切为目的不择手段的方式都是值得被原谅的。“快社会”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加剧了不确定的安全感。它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很浮躁很轻狂,因为你不知道你所得到的下一秒会不会还属于你,你也不清楚昨天的经验对于明天来讲是否依旧行之有效。没有人能对未来作出一个清晰的判断,与其说他们在创造未来,不如说他们是在等待某种即将到来的时刻。(20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