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
随着80、90后一代人纷纷毕业和工作,告别家庭开始独自在大城市里生活,这些没有伴侣陪伴,没有亲人同住,在外租房的人们,开始被称为空巢青年。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jiewangcom ,就能天天收到季节网新闻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节姐一对一私聊喔。
前阵子大病一场,拖着高烧的身体跌在床上,手里不忘紧紧握着手机,在基友群里发了一条信息:
“如果我明天十点没有在群里说话,你们就帮我报个120吧。”
第二天不到七点,一个人在床上痛醒。摸了摸手机,太阳照常升起。告诉大家我还活着。
不知不觉就独居两年多了,有一次我跟来福说:
“像我这种人,也许哪天猝死在家里,尸体可能要过好多天才会被发现。”
来福对此倒是一脸淡漠,“不会的。只要你超过三天没发朋友圈,我们就知道你出事了。”
独居会有很多感受明显的时刻:
你熟知方圆一公里以内的外卖口味,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隐居市井的美食家;难得想做饭时,思来想去只有煮面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买多了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完。
一旦超过凌晨两点,你可以说话的朋友就只剩下屏幕发光的电脑,和楼下那家24小时便利店(还有翻不完的朋友圈)。
而便利店简直是我这种空巢青年的精神驿站,它是可以和生物钟昼夜规律抗衡的存在。有时候我特别依恋它那种规整简洁的布置,和在深夜里白得发亮的灯光。
后来看《信号》其中一集的案情,心理侧写师说便利店是抑郁症患者的最爱:无人需要对话,也没有被注视着的窃窃私语——居然于我心有戚戚焉。
有时我也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过平静和荒芜,哪怕像一滴浮油一样行走在闹市间,也要坐上各路汽车,美其名曰探索城市秘境。实则你喜欢旅游,也只因为在此地已经去无可去。
其实我也并非毫无朋友。兴致来时,我会邀请他们在我家看一场深夜的电影。然而这种兴致是如此难得,难得到有了仪式感——它是一种生活的「节目」,永远无法归于平常。时间一到,就要下场。
我想我不能否认,比起害怕猝死之后无人知道,我更害怕一种来自别人(不经同意)的侵入。
正因为在大城市的面孔是如此之多,每天都需要在各种场合接受各种被动或者或然的遭遇,空巢才不那么可怕,反而生出一些独属于我的温暖。
平常在家看到一部好电影,总会在当下一刻有些“苦独学而无友”的焦躁;然而它也无法抵消,大雨围城的南方暑热夜晚,一个人读枕边书的静谧和美好。
人固然需要对话,但如果那个人是自己也未尝不可——我反而更怕自己失去这个能力,因为自我对话才是观察世界的起点。
当然我还是有隐约渴望两个人的时候。譬如若干年前某一次,我心里的那位她坐在副驾座位上,刚刚逛完超市吃过便饭的我们驱车归家,道路两旁是城市峡谷的无尽灯光。
好像这一路开到尽头,就会回到那个属于我们的家。
一般说来,这是我最“脆弱”的时候。
但我又依稀想起,多年前《老友记》里钱德勒向莫妮卡提出同居,两人都如面临仅次于结婚的庄重——对于习惯个人主义的人来说,再也没有什么考验,比两个人生活空间的共融,更需要尊重。
肥妹前几天跟我说起,什么时候能看你写一下“同居”——那是一种摇摇欲坠的体验,情感泛滥时廉价得毫无仪式感,在无缘社会里却又是两个人间最奢侈的认同。
在那之前,空巢也许是必要,而又最好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