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其他家的孩子怎么样,我妈是一个很喜欢跟我讲过去的人。一般都是从我外婆说起。 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jiewangcom ,就能天天收到季节网新闻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节姐一对一私聊喔。
我妈七岁那一年,外公因为参军打仗而后不幸离开人世。我妈上有两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于是我外婆一个人扯着这五个孩子含辛茹苦。
因为没有多少米,所以每天要煮一锅很稀的粥。基本上里面的米粒全部都要拿给弟弟。剩下的是几个女儿跟外婆评分这一锅只有一点点米味的汤。
有时候运气好,得到一个鸡蛋。一般是把鸡蛋煮熟,对半切开。每一次吃饭前拿着一根筷子往蛋黄里头插一下,再拔出来。就这筷条尖头的那一点点蛋黄味儿,就是这一顿的加餐。
因为,这一个鸡蛋一家人要吃一个星期。
那时候除了吃的最多的主食是木薯加红薯。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只能去地里摘野菜。野菜又苦又涩,吃多了还拉肚子。可是那也好过没有。
遇到邻居家做红白喜事分到一小块肉。肉要切成很多的肉丁,炒出来一小碗,然后拿到太阳底下去晒成肉干。
往后每一顿煮野菜的时候,加两三粒肉干,就相当于吃上肉味儿了。
以上这些桥段,从我儿时有记忆起到现在,我妈给我重复了十几年。如同每一个字都刻在了她脑海里,半点不磕磕盼盼,一口气说下来。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音乐老师教了一首歌,放学回去我给我妈唱了一晚上。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再接着唱。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就是这一段的时候,厨房里在刷碗的我妈停了下来。她沉默了很久。
我疑惑问她怎么了。
她摇摇头。没事,只是想起了过去的事。
有一次隔壁家的同龄小孩不愿意吃饭,奶奶一哄再哄,小孩就直接把那一碗菜全部拍到了地上。
小孩的父亲瞬间恼火,对着孩子就是一个耳光过去。嘴里还念着:好好的米饭你不要,你爸我小时候吃的全都是现在喂猪喂鸡的糟糠。
我突然想起了那一夜我唱歌的小事。于是从那以后,我就有意识的不在家里唱这首歌了。
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我妈不是一个喜欢吃米饭的人。她需要每一顿饭都有粥。这个习惯我也延续了下来。当然她最爱吃的还是木薯粉做成的各种饼,还有红薯以及红薯干。
小时候我不明白,觉得这种饮食习惯很土。要知道当时同龄人的小孩子他们的妈妈,有些都时髦到已经会做意大利面跟牛排了。我妈还就着这一些谷类食物。
我觉得没有面子。
可是当我后来成人以后,我才渐渐明白,小时候吃过的那一道菜,是你永远抹不掉的回忆,是你永远都向往的回忆。
即使那一道菜很难吃,即使在现在你已经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选择,已经脱离了饥饿的时代。可是于我妈而言,那些五谷杂粮就是最好的怀念。
可是也是因为这些吃过苦的岁月,成为了我妈如今最喜欢拿出来念叨的话题,有时候也成为了我的一种压力。
我从小到大自卑的部分之一,就是在于我妈永远都觉得我不能养活自己。
虽然出生在小镇上,可是我偏偏长着一身公主的身子。皮肤白皙,手指纤长,细皮嫩肉。碰到一根柴手指就要被划伤,完全就是一副干不了苦力活的模样。
小时候家里烧柴火,可是我是连一个火柴都不敢点的人,就更不说烧出一锅很旺的火来炒菜。于是我就干脆不碰灶台。结果这一躲就是十多年。以至于我妈至今还觉得我是个不会做饭的人。
但是我也需要做一些其他的家务活,所以我选择了要求没那么高的,比如洗碗扫地擦桌子洗菜切菜。
可是我妈对我还是不满意。
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杀鸡要去供神,我说我没有办法对着那一个鸡脖子割下那一刀,就更别说要把那一滩血倒扣流出来。
接下来的压力会更大,我妈会做各种各样的酿菜,这是两广地区的特色菜。她总会在我身边唠叨,说配料的分量大概是多少,怎么挑选新鲜的配菜。
两广主菜除了白斩鸡,还有一道菜叫做扣肉。挑选五花肉、下油锅炸肉、戳孔、过冰水、切片腌制,再配以芋头切片夹层,上锅蒸熟……这些程序我一一看在眼里,可是我永远都学不会。
我妈很担心,是那种严肃的担心。她觉得我这种下不了厨房的女儿很难嫁出去的,也不会有婆家人看得上的。
她对于我正常家庭主妇这一部分能力的否认,也造就了我后来对于厨艺跟家务事如此兴趣以及擅长的动力所在。
我妈对我的精神动力是最大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精神动力有些让我害怕。因为那是一种让你无法反驳、无法回头、没有退路的压力。
觉得很简单的例子。
我在小四年级的时候,因为被班上的同学排挤,成绩一落千丈。
我回家跟我妈诉苦。她淡淡说了一句,我当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你已经很幸运了。
初中那一年,因为第一次离开家里住校,不适应新生活,所以我没日没夜的哭。
我回家跟我妈说不想念书了。我妈说了一句,好,那你就直接跟我回外婆的田地里干农活吧。我们插秧、种稻谷、收割,还要晒谷子、碾米,再挑到市里面去卖。
你挑得起多重的米?
我恐慌的摇头,第二天就滚回学校里去上课了。
高中那一年情窦初开,喜欢上班上的一个男生。介于羞涩,当然不敢表白。可是依然忍不住夜里写日记。
喜欢的男孩在隔壁班。有一天下课的时候老师延长下课时间,喊起了我回答问题。我本来胸有成竹。可是想不到的是,我喜欢的那个男孩恰好溜达到了我座位旁边的窗户外。
我满脸通红,心跳不止,大脑空白。
问题当然回答不出来。
老师遗憾地摇头。
几天后,我妈通过熟人的传话,收到老师的反馈,说我上课不够专心。
我妈依旧念了一句,你知道吗?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养猪养鸡,上山砍柴,还要背着你那个最小的阿姨洗衣做饭。
她还补充了一句,小孩子家的情情爱爱就算了,又不能真的结婚成家要你,所以不要想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我满腹委屈,一句话也解释不出来。
那个学期的考试依旧一落千丈。
这些回忆的细节完毕。
我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都会严重失眠,基本上从四月初就会开始,而后持续到七月份的酷暑。
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有一天是一个朋友提醒了我: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年又高考了。
那一刻我恍然,终于明白我每一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惊恐失眠原因所在。
我梦到自己数学的最后一道解答题辅助线没有找到。我梦到我写作文的时候收尾的那一句特别糟糕。我梦到写英语考卷听力部分自己一道题都答不上来。
或许高考的回忆太过于刻骨铭心,我竟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现实当中,还是在梦境里大汗淋漓。等我醒来的时候,才发现全身的肌肉酸痛,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已经紧绷,以及紧张了多久在梦里。
这阵子看到很多关于今年高考制度的录取率引发出来的公平与否的讨论。其实仔细想一下,这些都是基于非学生的讨论角度。
因为我们知道,当我们处于学生本人的那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们根本顾及不上,所谓的大政策对于自己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影响。
那个时候我们的格局观只够自己自我鼓励:多答出一道题,多拿到一分,然后把又一批千军万马甩在身后。
我是高考的幸运儿,也是高考的悲剧产物。
这个悲剧不是那一种很可怜的表达,仅仅只是基于一种无奈。
现在回过头来,我甚至还很羡慕当时身边那些叛逆的同龄人。因为觉得学习累,所以干脆不好好学习甚至是逃学,于是就陷入跟父母和学校的一层又一层的斗争里。
我羡慕他们的部分是,至少他们还会反抗啊!而我自己连反抗的资本都没有。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去念书,没有考上好的学校,没有办法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我就真的没有退路了。
我如同一个机器人,只有一种设置程序,那就是告诉自己只能往前走,你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
以至于看到那些高考过后没有考上大学的同龄人,备受压力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我都会为自己还活着而后怕连连。
我不喜欢别人跟我说学霸这个词语。真正的学霸是因为出生于本来书香门第的家庭,或者说是有父母的正确引导,于是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兴趣造就了动力,动力引发了聪明,聪明成就了那一种学而不累的学霸。
可我不是。我只是千千万万出身于普通家庭,一开始不自知读书的意义,而到后来只想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学生。
那些岁月里,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学习的乐趣。以至于现在我花了很多年,才让自己在真正想看的书籍里面重新去理解知识的魅力。
我没有否认自己的父母,更不会去抱怨他们。但是我身边总有一些长辈会在我面前说:你们这一代人的表达不够深刻。
可是,什么叫做深刻呢?
是需要理解生活的沉重、不易、艰难,那才叫做深刻吗?
我的留言里会有很多小孩子给我诉苦。说自己失恋了,没有大人体谅。生日去纹了一个身,被父母骂是大逆不道。
有个十四岁的女孩告诉我,她觉得校服很不好看,于是去外面把裤脚改成了七分裤,把上衣的体恤缩了一圈腰围。结果被父母骂是虚荣、臭美、不要脸。
各家有各家的教育方式,那些或苦或乐的环境里,这些孩子以及当年的我也一样活过来了。但是时间越往后面,我越发感慨,童年的经历对于自己往后的幸福体验感是多么的重要。
前阵子看到一个育儿专家说了一个观点,说是孩子在零岁到六岁期间,最需要的部分不是否定,而是鼓励。因为这是他好奇心最萌动的时候。
那些在大人眼中轻微的否认,反馈到小孩本身的时候,那就是对于他整个世界的否认。
不出意外的是,基本上大部分的家长,尤其是男孩的家长,在孩子十三四岁的时候,都会经历叛逆期。
因为这个时候他刚刚发现你们大人说的东西有些不是对的,但是他还又没有成熟到可以理解,作为父母本身的不足之处。于是他只能用反叛的方式来对抗这个世界。
殊不知这当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那些在大人眼里,在别人眼里,在过来人眼里所谓屁大的小事,却就是我此刻正在经历的深刻大事。
这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以及小情绪,就是我的全世界呀!
我虽然还没有成为母亲,但是我每每总会在夜里问起自己,以后要扮演一个怎样的长辈角色。然后我发现这一个角色太难,用力过猛、用力过轻都是一种纠结。
好在我现在已经有了一种意识,我先要把自己养育成自己当年想成为的那一个孩子。这样子我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榜样,言传身教地去影响我将来的孩子。
我至今很感激我妈跟我所讲的那些过去的故事。她让我惊讶于时间的伟大,感慨这个时代的进步,同时感恩自己出生的这个时代已经脱离了需要计较温饱问题的阶段。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很幸福。
这个时代里,每一年的千变万化幅度,都要高于之前的十年之间。信息的冲击、价值观的冲击,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跟不安全感。
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永远都不敢妄加评价,说一个女孩要攒三个月的钱为了去听自己偶像的演唱会,就是任性不听话。那些因为今天穿的这一身衣服不够漂亮,所以就不愿意去上学的小孩,就是无理取闹了。
那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在那一个当事人身上,就是需要天大的勇气才能去处理的经历。
每一代人的平凡之路都不一样。如果说我们的父辈是在厚重的责任当中走过来,而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的就是,更高的认知自己处于这一个世界的角色。
而至于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因为本身就是处于这一个动荡变化时代中的原住民。他们习惯了迅速的吸收信息。所以对于他们的人生主题而言,快乐与否、心随我愿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和而不同,我们求同存异。这就是一代接一代人传承下来的魅力所在。
我尊敬老人,但是我害怕他们倚老卖老,给后一辈人以道德上的绑架。比如说女人就应该在家里伺候丈夫养育孩子。比如女生过了二十岁不嫁人就是丢脸的事。比如男人主内,女人赚钱养家就是一种耻辱。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很酷的老人。不去管别人,也不要被别人管,那该有多好。
还在上大学的妹妹有一天跟我说了一句,姐姐,如果有一天人造子宫出来了,我觉得结婚的意义并就没那么大了。
她还说,一想到我作为女生所要负担的体力上的辛劳就大大减少了,这样我会觉得很开心呢!
我很高兴她有这样的想法。可是我更知道她这样的心里话只能告诉我,她没有办法跟父母阐述。
但是不要紧,我们已经学会成熟的跟过去和解,我们已经学会去理解我们的父母跟父辈。
既然这个时代已经处于在我们理解的程度里,我们就应该抱着包容的程度,去迎接每一种新生活的可能。
因为无法改变他们,所以我们选择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