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了某网红微博下面的热门评论。这条评论点赞数无数,回复无数,我收到的私信,无数。 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jiewangcom ,就能天天收到季节网新闻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节姐一对一私聊喔。
这件事的起因很简单,这位网红晒出了自己的生活照后,眼尖的我发现,背景里的书柜和我的竟然一样,于是顺手一敲:“哈,同款书柜!”
当我洗完澡啃着苹果再拿起手机的时候,微博上面的小数字已经吓得我以为自己被人肉了。
受宠若惊的是,大家的评论和私信都是求书柜品牌的,还有求出二手柜子的。
我转过头,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从上到下把书柜给打量了一遍。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啊?就真的只是一个白色的木头柜子啊。
它是租房子时,上一任房客懒得搬而留下来的。哦,不,准确来说,不是懒得搬,是因为上一任房客把自己那张昂贵又精致的欧式床搬走了,这个柜子太过平凡无奇,没什么值得留恋的,这才辗转到了我手中。
“老八,我问你,你觉着我床脚放的白色书柜怎么样?有没有种高大上的感觉?能卖200不?” 我发微信给好哥们儿。
“你想钱想疯了?” 老八表情包轰炸回来,“我早想说了,你那柜子垃圾站拉回来的吧?没点儿造型,就跟我上学时餐厅的碗柜似的。”
柜子还是那个柜子,但是为什么在网红手里就那么高大上呢?
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为什么有商家花钱找网红们推广了。平凡无奇的东西,在网红的自拍神器里,都镀了金,永远锃锃亮,永远闪着光。
点开任何一个网红的微博,打开每部剧里的弹幕,竟是清一色的“求美瞳”、“求化妆教程”、“求口红色号”,还有一类“福尔摩斯”我最佩服了,他们永远能精准地越过网红的美照,超然出尘地来一句:“耳环/项链好看爆了,求同款。”
他们不说,我还真没看见,网红层层叠叠的大卷发后面,居然还有一点点米粒大小的耳环。
至于网红的全身照,那就更了不起了,对着一头黑发求发色,对着澡堂人字拖求同款,衣服、包包、首饰全部可置换进万能句型 —— “ xx 好好看,求同款,求链接,求牌子。”
有一次,闺蜜拉着我去某男神吃过饭的餐厅喝下午茶。
一杯同款的拉花咖啡比男神还要甜到发腻,奶酪包好看却难吃到味同嚼蜡;我也试过在上海的街头打车到“鹿晗邮筒”去,大热的天把我的空气刘海都晒到缺氧了,但我俩依旧挤出同款微笑拿着自拍神器,把自己的生活固化成照片po上微博和朋友圈里。
可惜的是,我们的朋友圈只有寥寥几个赞和评论。
我们处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被网红或者明星掀起的一阵阵风吹得兜头盖脸地迷茫。有的人嗤之以鼻,有的人扒拉下自己被吹乱的刘海,跟风而上,留给远方的只有一个缥缈的背影。
所以说,各大广告商以后连广告词也不用想,往各大网红和明星的照片里露出一下就好了。
我无从知晓这种跟风的流行从何时开始。
但当我渐渐意识到的时候,地铁上已经有许多双同款的阿迪NMD尴尬地对彼此笑,也会有人在人潮拥挤的火车站行色匆匆,推推自己的炫彩蛤蟆镜,然后“咣当——”和迎面走来的人撞个满怀,拉着自己的日默瓦行李箱原地打转儿。
笑什么呢?自嘲,还是一种跟上趋势潮流的自得?
这个社会上,最怕的是趋同。但最可怕的不是趋同,而是没有意识和独立地趋同。
我不歧视大众审美,也并不认为小众、特立独行就一定高人一等。我们都喜欢百搭的小白鞋,也会因为某个街拍美女的搭配技能满点,而觉得她的包包特别又好看。我看见《朝五晚九》中的石原里美捧着的梅森杯,也会忍不住点开海淘来买一个同款。
但很多时候,同款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我其实曾经专门在台北Teva的专柜找某个Po主的同款凉鞋,可是当我踏着那款凉鞋在镜子扭捏了好几圈时,却发现360度全是死角,完全不适合我。我虽是心思念念,但也依旧只能把鞋子放了回去。
每一阵风刮起,都不是毫无理由的。但下单的时候,你的手并不清楚,你到底是受自己喜好支配,还是单纯只是心血来潮,想求一个同款。
当然,独立的审美不是说永远逆风而行,也不是故作冷艳。
而是在你看到一个的确不好看的单品穿在维密模特身上时,也能说一句:“丑爆了。”又或是在你看到一个确实简单大方、百搭实用的东西,出现在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身上时,也能在心里点点头:“挺不错。”
其实同款本应该同命,因为一样东西不会因为在谁身上出现过而发生质的改变。
我们的很多消费活动,也是为了扬长避短,给自己加分,为了心情愉快。所以,买东西的前提,永远都是“我喜欢”、“适合我”,而不是在渐行渐远中,成为了“他买我也买”。
我们对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嗤之以鼻,说她们除了拉长腿、大眼睛、锥子脸、高鼻子还有什么?可是这么多人却热衷于网红同款,在一个又一个分不清长相的网红微博下面评论“求同款”。
同款不同命,就算我们穿上了全副武装的同款,现实也不是个能添加标签的照相机。
谁都不会在意,你吃穿用度是否跟得上权志龙还是余文乐的潮流。反倒是平凡的我们,穿着网红明星同款的时候,很多时候反倒容易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