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秋高气爽>吐槽>正文

我就是一个没有想法的年轻人

2016-10-26 来源:我要WhatYouNeed 资讯整理编辑:Jame 点击:

分享到: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有想法”,是常常用来高度褒奖一个年轻人的词儿。

  “有想法的年轻人”,是聪明的、前途光明的、受人欢迎的。夸张地说,哪怕他们拿着这些想法去做坏事,也会因为高智商犯罪而被大家津津乐道。

  可也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不是这样的年轻人。

  其中一次比较深刻的认识,是在二三年级的美术课。

  那时的美术课,老师常常是给大家一个主题,然后一人发一张 A4 纸便开始自由创作。同学们在纸上簌簌作画,老师则背着手在教室内踱步,看看大家的进展时而点评两句。

  有一节课的主题是“海洋”。我对着白白的 A4 纸,把自己对海洋的既定想象画了出来:一大群简笔勾勒的“8字鱼”,和一片深蓝色的背景。

  当时老师一如平常地,先去看了名字非常烂大街,才华却异常出众的俊杰。

  俊杰的画是全班公认的好,大家都觉得,他往后的轨迹理应朝着艺术奔去。而他手里的这一幅《海洋》,在我这不懂艺术的人,看起来也确实眼前一亮,老师自然是给予了欣慰的肯定。

  老师又踱步走到了班上的痞小子郭小嘉旁边。郭小嘉成绩差又爱捣蛋,是语数英老师眼里的刺头。此刻,他在纸上画着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海底怪物。

  但想不到,老师端起了他的画展示给大家看,说了一句:你们看郭小嘉的画,很有创意、很有想法哈。

  连郭小嘉都被表扬了,我总不能比他差吧。

  老师终于来到我的身后,他看着我拿着蓝色蜡笔大力的上色,我很紧张,但心里也想得到一些表扬。

  只是,老师站了片刻,不予置评,继续背着手走开了,去发掘别的同学的优点。

  墙头不是一下就撬动,少妇也不是一天就绿的。这种小失落,是日积月累后成为自卑的。

  当时,“批判性思维”这个词刚开始流行。小学的我就觉得自己缺这玩意儿,而且还附加了没主见、缺乏判断力和缺审美这三个特点。

  但身边却从来不缺一群有想法的人。

  语文课上的自由讨论,我总是死板地运转着教科书思维,而班上那个爸妈留过学的小远却时常有有趣的观点。

  我们一群熊孩子聚在一起时,也总是听老潘和小钊的,因为他俩总能想出新奇好玩的游戏。

  听辩论赛的时候,场上每个人的发言,我听着都觉得很有道理,摇摆不定,最终还是没有自己的看法。

  我有一个老师喜欢说:“人呢,就怕比较。” 自己一个人差没关系,看不出来,但只要有一个人比你好,那就会显得你很差。身边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总是让我焦虑自卑。

  所以,我一直想努力地让自己在“思想的深度”上表现地出众一些。摸索了许久之后,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快捷的方法——从我姐那“偷”观点和想法。

  我姐比我长了五年。她上了初中之后,见的世面比我多,偶尔会回来给我讲些我不明觉厉的事情,比方从文革引申到对毛主席的评价,也会开始批评一些书写得不好。

  要知道,对于小学生,毛主席和出得了书的每一个作家,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但她这种叛逆的观点,让我觉得很刺激。我把她的话二次传播给我那些一样挂着两条鼻涕的小伙伴,收获了一片仰视的目光。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可是呢,我姐的知识储备只够我装个几回逼,偷完了我姐之后,我便开始偷别家。身边的人、书里、剧里的只言片语,被我一一偷来。

  这些想法,我囫囵吞枣地咽下,来不及消化便赶紧去跟周遭的人炫耀,用在对话里,写在作文里。

  我还发现,偷来的观点越是反主流甚至是偏激,常常越有助于建立自己特立独行的形象。

  我曾经写了一篇《其实你没有必要那么用力地去合群》。其实这篇文章,是因为看了张戎的《鸿》里头的一个片段,突然觉得可以写,便洋洋洒洒地敲了两三千字。

  结果,还颇幸运地,文章过了十万加。写完之后,我也没再继续把这本书看下去了。

  但当我用这些标新立异的句式做标题写出的文章破了十万加,我恍惚间,也觉得自己就是个 KOL 了。

  “偷观点”是如此的简单,还能让一个自卑的年轻人得到“有想法”的标签。所以到现在,我也没能戒掉这个习惯。

  可是那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

  我至今,依旧没法独立地去评价一个影视文学作品再到一个事物的好坏。即使,我现在把王家卫的浪漫、昆汀的暴力、是枝裕和的细腻烂熟于心,还学会了对哪些作家该嗤之以鼻、又该对哪些作品感兴趣。

  可是如果不先看了观点犀利有趣的真 KOL 的评价,我却说不出什么东西来。

  但很多人,比方说我,对这些特别的观点其实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只能算是形而上的引用。

  前面提到的那句“其实你没有必要那么用力地去合群”,听上去像是洒脱的生活态度。结果后来在评论区里点赞数最高的评论,是反驳我的。

  我现在看回自己的文章,这观点本是没问题的,但是在我论述的逻辑上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所以才招致打脸。

  想法跟新闻不同,后者或许追求快,前者需要沉淀。装逼装得多,总有一天会露出滑稽而狰狞的模样。

  可是,我依旧是那个在美术课上战战兢兢渴望表扬的男孩,所以我更急于如何表现得有想法,而非深究。

  在阅读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其实不少看上去有想法的年轻人,他们跟我一样在本质上是人云亦云的。他们或许把某个大作家的名言、KOL 的观点乃至马男的台词,奉为圭臬,以特立独行、观点小众为荣。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常常要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观点,生怕被发现。

  若是这个年纪的我们,依旧留恋“表现得有想法”时收获的目光,或许也该想想如何让自己真正有想法的人了。

  我在知乎上面,看了很多关于“如何变成有想法的人”的方法,本来也把几个主流的答案的共同点整理出来。但后来仔细想想,自己这样不也还是“偷观点”。

  更何况,如今,我把如何变成有想法的人的方法看遍了,依旧没能有什么变化。我又如何去教大家呢?

  大概,成为有想法的人是没有套路的。兴许某一天,你读完了一本书、经历了一些事或是爱上了一个人,你便恍惚间地成了这样的人。

  但在这一天来到之前,我们或许都应该坦诚面对自己思想上的平庸了。毕竟在生活中,大家对假装睿智的人的厌烦远多于对一个平庸的人。

  丸尾跟我说,其实没有想法,不也挺好的。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暖暖的阳光底下,坐在沿街的咖啡厅吃一份沙拉。

  我想翻个白眼说“你那啥追求”,但仔细想想,自己一天最舒服的时刻却也不过是站在淋浴头底下的十五分钟。因为别说想法了,连脑子都不用动。

  好舒服,也很幸福。

  所以啊,没有想法的人不悲伤。至少,还有我陪你呀。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