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了下,从年初到现在,已经看了23本书。
这个数字就是在大学写论文的时候也没有突破过,这让我发现,利用好碎片时间,大有裨益。
但其实,说一句心里话,我真的不喜欢看书。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jiewangcom ,就能天天收到季节网新闻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节姐一对一私聊喔。
高考的语文卷子有40分附加分,考的就是名著阅读和知识积累。现在回想起来,我一本都没看完,因为不喜欢,因为看不进。所以,在对那些人物的理解不深刻不清晰的前提下,光背考题似乎也救不了我。所以语文成绩一落千丈,高考也是得亏了英语,总分才不至于太狼狈。
在上大学之前,对我来说,不读书的后果最多就是,语文成绩上不去,但是因为还有计入其他学科的成绩,所以,我还是一种不以为然的状态。
上了大学之后,氛围就完全不同了。
英语专业课上,课本上的词汇量和专业术语,如果不课后查资料,课堂上的状态完全是懵的。
选修课上,老师留的作业,也都需要查阅各种书籍,才能写出那个2000字的论文交作业;
告别了高中“填鸭式”的课堂模式,加之面对周围很多优秀的同学,我开始意识到,这个时候如果不去主动涉猎专业知识,我的大学四年可能一无所获。
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去翻阅各种书籍,其中最感兴趣的是语言学。曾经发表过的论文,也是得益于平时的积累,才能够捕捉到网络语言的流行机制,从而能够写出那篇论文,期间遇到重重阻碍,不过,在老师的鼓励下,还是顺利完成了终稿。
以上是看书的动机培养时期;
接下来是兴趣激发的时期;
大二的时候,报了一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老师上课喜欢例举生活中的例子然后再总结理论,有趣的上课模式深深得吸引了我,于是每次课都会早到几分钟,跟老师请 教一些自己遇到的问题。老师推荐的书籍,也会沉下心来去看。
当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都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时,我能够感受到,笼罩在自己头顶 上空的乌云在渐渐消散,阳光正在照射进来。
至于,为什么自己会对人性,对心理现象有兴趣?
这个问题我至今也没找到答案。但是我很享受“看明白人情世故”的感觉。
最后,分享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触最深的三点:
◆ 书是越看越快的。
这句话是前一阵秋叶大叔在分答上回答一个网友的问题时说过的一句话。对于这点,我开始渐有体会。比如,看武志红的三本书,第一本用时稍长, 后面节奏可以加快。有的理论是相通的,加之,自己有了以前的知识储备之后,理解起来不会很吃力。速度自然而然就加快了。
◆ 碎片化时间才是黄金时间。
我每天有40分钟是在地铁上度过的,算上上下班高峰,等进站就要15-20分钟,整个时间加起来有1个小时。一个小时,我可以看 30页电子书,或者打开写作APP,写上几段文字。日积月累,这个时间的利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至今都很怀念大学里可以有大块时间看书的日子,而现在只 能挤出一点,再挤出一点。
◆ 自己的运用能力,还要加强。
这个也是为什么我报名参加了本周日拆书帮活动的原因。期待嘉宾的分享,和遇到更加优秀的小伙伴,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