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妈妈问关于小宝宝“吐奶”的问题:我家宝宝怎么老是吐奶?是什么病吗?奶喂下去两小时了怎么还会吐出来呢?宝宝吐出来的奶怎么是奶块和清水?是不是不消化呀?……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关于宝宝吐奶的那些事。
一、新生宝宝消化道的特点
1、食道
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弹力纤维和肌肉发育不全,食管壁黏膜中的腺体较少。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调控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发生吐奶。
2、胃:
婴儿的胃呈水平位置 , 容量小(婴儿第一天的胃容量只相当于一粒葡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容(第十天的胃容量相当于一个乒乓球大小) 。胃有两个接口,一个接口与食道相连,叫贲门口;另一个是与十二指肠相连的幽门口。
贲门口发育不完善,比较松;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引起痉挛。发生痉挛后,内容物不易往下排。胃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胃酸少,酶活力低,所以消化功能差,容易出现溢奶和呕吐。
3、肠道:
婴幼儿的肠道长度与身高比例相对地比成人长,新生儿肠管的总长等于身长的8倍,婴儿的肠管总长相当于身长的6倍。这样的构造能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利于增加肠道消化和吸收食物的面积。
婴儿的年龄越小结肠越短,因此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粪便不成形,排出快。所以小婴儿大便次数会相对较多。
如果把刚吃了奶的婴儿平放在床上,奶汁会从ta的嘴角流出,甚至全部吐出来。但是喂奶后,竖抱宝宝一段时间再放到床上,吐奶现象就会明显减少。
宝宝刚喂的奶吐出来时和奶一开始的性状是一样的。喂奶后1-2小时,奶进入胃内,经过胃酸作用形成奶凝块,吐出来就像老酸奶。“溢奶”是“吐奶”的一种,是一种生理现象,很多“吐奶”是疾病引起的病理表现。
二、引起宝宝吐奶的常见疾病
以下是三种会引起宝宝吐奶的常见疾病,家长可以在家参考文中各类疾病的症状表现来观察宝宝的情况。
1、胃食管反流
胃及(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这在小儿中十分常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绝大多数属于生理性,多见于小婴儿喂奶后发生的暂时反流及婴幼儿的功能性反流(或称易发性呕吐),不引起病理损害。随着年龄的增加,反流现象会逐渐减轻,至1岁左右自然缓解。
少数婴儿的胃食管反流属于病理性,是指因反流较重或持续反流而损伤了食管黏膜,引发炎症。
症状
患病小儿一般表现为易激惹、
睡眠不安、拒食和喂食困难。
2、幽门梗阻
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正常直径约1.5cm,很容易发生梗阻。由于幽门通过障碍,胃内容物不能顺利入肠,在胃内大量潴留,导致胃壁肌层肥厚、胃腔扩大及胃黏膜层的炎症、水肿及糜烂。
症状
新生儿和婴儿会出现频繁、大量呕吐,
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并有严重脱水、低钾及碱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
3、肠梗阻
肠管内(外)的病变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就叫肠梗阻。
症状
发生肠梗阻后,因肠内容物堵塞,
肠管蠕动紊乱,病儿可出现腹疼,
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症状。
其实大部分宝宝的吐奶都是以上表格中的第一种情况,家长大可不必那么紧张。如果吐奶的宝宝体重增长不理想,伴随症状较多,则可能是病理性吐奶,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查。
三、生理性吐奶应如何家庭干预?
1、喂奶过程
如果宝宝容易吐奶,就应该避免躺着喂奶、也不应喂太饱、喂太多。
母乳喂养要注意让宝宝能良好的衔接乳头。人工喂养宝宝的奶嘴开孔大小要合适,奶嘴必须充满乳汁,防止空气吞入。喂养过程尽量不要被打断。
2、奶后注意拍嗝
在喂奶过程中宝宝容易把空气吸入胃内,奶后拍嗝可以排出胃内空气,减少宝宝的打嗝次数防止吐奶。
1.放在肩头拍嗝
把宝宝放在肩头,用同一侧的胳膊托住宝宝的屁股。用你的另一只手轻拍或抚摸宝宝的背部。
2.坐直拍嗝
让宝宝坐在你的大腿上,身体前倾,用手托住他的下巴,扶着他的肩膀,用另一只手轻拍或抚摸宝宝的背部。
3.脸朝下趴在你的大腿上拍嗝
把宝宝的脸朝下放在你的大腿上,用一只手抓牢他,另一只手轻拍或抚摸宝宝的背部。
3、睡眠体位
把宝宝的小床垫成头高脚低的样子。床板床头处垫高10-15 度,使宝宝的上半身睡在轻度斜坡上,这样宝宝睡觉时胃的位置在倾斜处,能减少吐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