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夏阳酷暑>知识库>正文

挑战移动医疗行业4大痛点

2015-08-20 来源:未知 资讯整理编辑:jijiewang.com 点击:

分享到:

  一家刚成立数月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近来吸引了众多风投和普通百姓的目光,比起大数据、云计算、电子病历、网络问诊、医药电商这些被VC和创业者说烂了的概念,建立一个医疗共享经济圈,让具有医疗资源的人可以通过有偿的方式向看病有困难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行业风起云涌,涌现了一批新的企业,比如: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杏树林、挂号网、阿里健康和平安健康等等。然而移动医疗这个行业与其他所有行业的互联网plus进展的如火如荼相比,却显得非常尴尬。除了移动医疗产业的用户价值、商业模式以及盈利模式都处处受人诟病以外,无论是作为医生的B端或是作为患者的C端,对于移动医疗产品的低黏性,甚至令人怀疑这是否只是移动互联网泡沫的一个缩影。

  而凭借着上线数周便迅速积累数万用户,“医事帮帮忙”引来众多业内人士驻足,而医疗界的Uber这样的称谓也使人带着各种惊奇与猜测想要一探究竟。医事帮帮忙CEO Dr.Jin向笔者阐述了其核心理念:“移动医疗必须要能够帮助患者落地解决问题,然而现有的这些平台都在隔靴搔痒。中国有特殊的医疗和社会习惯,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那些互联网医疗模式是否在中国真的可以解决患者的痛点。如果没有,那么还有哪种方式可以更直接地服务患者?”

  挑战痛点一:在线问诊?----看上去很美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习惯性copy国外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寻找国外已经初见成效而国内还没被copy的模式。移动医疗则是近年来被反复抄袭、改造、再抄袭、再改造,却仍旧不见成效的行业。关于为什么不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医生”。

  欧美国家有健全的家庭医生、转诊体系,家庭医生一般既是全科医生,通常他们覆盖社区里临近的病人。而在欧美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预约医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预约全科医生转诊到专科医生那里通常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而通过网络迅速预约到医生是一件非常具有解决用户痛点的事情,况且通过网络看病的价格更低廉,更便捷。对医生来说原本覆盖20个病人有可能就是上限,而现在却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管理100个病人。对医患任何一方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所以欧美的保险公司、FDA、政府都乐见其成,他们更愿意病人通过网络有效地降低看病的费用,所以纷纷跟进允许通过公共、商业医疗保险进行报销。

  然而,在中国,首先并没有全科医生的存在,也就并没有这么一群医生愿意放下手里的工作蹲在网上跟病人唠嗑儿,除非这些医生所在的医院并不怎么样,病人也不太多。那么,换了你,你愿意找这样的医生看病吗?其次,欧美的网络诊所帮助病人降低医疗费用,而中国的顶级专家门诊的正常挂号费一般超不过50块钱,请问到底谁闲得没事要找个低级别的医生在网上付更多的钱唠嗑儿?这真的是为了病人着想,还是为自己意淫的商业模式着想?

  在中国,每2个医生要照顾1000个人的健康问题,每次门诊收费从几块到几十块不等,还得要纷纷购买人身意外险,以防被病人及其家属砍,这是全球最奇葩的医疗系统。然而,有多少医生真的离开了体制而寻求另一条出路?医生的职业晋升需要临床经验以及科研环境的配套,离开了大医院从此就只能变成一个手术匠人或者开药销售终端。医生也是有职业理想的人,凭啥读了这么多年医学院、看了这么多年的病最后跑去小的私立医院,弄不好挣得比体制内更少,过得比体制内更不开心?所以,医生的另一条出路就变成了跑到网上蹲着回答患者问题?这真的是为了医生着想,还是为自己意淫的商业模式着想?

  中国医疗的真正痛点是什么?真正的痛点就是:如果平均分配医疗资源给14亿人,那么很多人根本看不上病、住不进医院。北上广的大医院每天晚上、每天清晨都聚集了大量的病人在排队挂号,大量的病人无法住进医院,然而大多数移动医疗公司似乎都对此视而不见。可以说,在中国最有意义的移动医疗创新应该帮患者落地解决问题,同时不要骚扰医生,让他们继续按照现有的方式可以为病人服务。

  而中国人爱走捷径、爱特殊化的文化属性,使得病人并不习惯被统一对待,也不喜欢按照流程耐心等待,所以加号、加床等泛潜规则的流程逐渐成为了医生增加收入的利器。而病人生病之后,发动身边的人寻找医疗资源也是非常常见的过程。

  挑战痛点二:移动医疗有什么用?----落地解决困难

  然而比起那些想要“干大事”、“颠覆医疗产业”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身为海归医学博士的Dr.Jin却对此颇为冷静,“首先,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看病都是头疼的问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解决医疗资源短缺以及越来越贵的问题,这绝不是把医生拉上网或者做个电子病历就能解决的;其次,病人的需求是很迫切的,迫切的需要看上医生、有人把Ta治好,而不是向一些在线医生获得只言片语的咨询就能满意了。所谓的轻问诊里面也包含有巨大的隐患,我们曾经试验过将一个未确诊病人的化验单和病历发给几个问诊平台的在线医生,10个里面有7、8个给出的意见都很草率,事实上这个病人后来的情况很严重。”

  现有的知名远程问诊平台包括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和杏仁医生,无论瞄准的是诊前还是诊后市场,似乎消费者并不太认可这种方式,而医生的活跃、留存度也很低。而往往在线上活跃的医生来自于一些级别较低的医院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所有的问诊平台都在大额度地补贴医生,而私下里访问经常收到移动医疗公司补贴的医生,事实上却很多却对这些平台嗤之以鼻。

  除此之外还有丁香园和杏树林两家专攻医生一端的移动医疗平台,他们提供给医生工作相关的各种工具及医学资讯等,通过与医生建立长期关系,帮助制药公司完成一些药品营销、学术推广的工作。其商业模式则非常类似于药厂除去医药代表以外的marketing集合。丁香园和杏树林的商业模式让包括问诊平台也都认为“得医生者得天下”,于是就有了近期杏仁医生海量补贴拉医生上线再次成功融资的故事。

  然而我们不禁想问:这样的拉拢、讨好医生,这样大张旗鼓的融资之后,患者到底得到了些什么?整个移动医疗所谓的为患者服务的路径,似乎就是节外生枝地兜了个弯,最后该看病看病,该开药开药。

  看病治病终究是要去医院的,病人只在乎哪个医院的哪个专家好,只在乎我等了多久挂号、等了多久看上医生,生了大病的时候好医院有没有床位可以住进去,最好还有人可以提供药品的个性化采购、配送以及涉及到慢性重症病人的陪护问题的解决。而“医事帮帮忙”发动医疗周边资源、去医生化的方式则事实上帮助病人真实地落地解决了问题。

  挑战痛点三:医药难以电商化----个性化需求难以被单一电商模式满足

  普通电商模式是将产品挂在网上展示、出售,然而医疗是非常个性化的问题,需要整形美容的人需要对医生和医院的水平有所了解,最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而癌症患者更关心是否有新药、正确对路的治疗方案来救命;中国每年2000万的早孕堕胎的女性需要找到安全的、保护隐私的医院;疑难杂症病人需要寻找能治疗其病症的医院和医生,然而这些个性化的问题在一个统一模式的平台里是无法被满足的,用户也无法取得足够的信息。

  “医事帮帮忙”则允许病人提出自己的需求,用众包的模式让各种各样在医疗圈里或周边的人群接任务,而“医事帮帮忙”则确保双向支付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双向评分确保在平台上发任务、接单的人逐渐积累其诚信等级。除了发布任务、接任务以外,悬赏问答这一方式让熟悉医疗资源的人可以迅速回答诸如“肝硬化在上海哪家医院哪个医生那里治疗最好”之类的问题;即便是不熟悉医疗资源,但是有治病经验的人也可以分享他们在哪里、吃了什么药、做了什么治疗把病治好的。一旦海量用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医疗的信息壁垒将被真正攻破。

  电商2.0则越来越强调使用社群、以用户中心的模式进行个性化定制,其中用户之间的熟悉程度、口碑、平台的社交化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从 2014 年开始,共享经济横扫住行等各个领域,不论是 Airbnb、Uber 还是停车位共享等,通过聚合和调动个人资源,规模性地提高供给,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化资源效用。而现在,打破机构、资质的限制,人的知识和技能和资源的“共享经济”也亟待大规模调动。事实上,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加入了这场共享的盛宴,他们不愿意将自己完全托付给某个公司,而是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行业资源加入到更加开放自由的价值置换体系中。而在医疗资源本身有限的情况下,医疗界的共享经济将成为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探索和初探。

  挑战痛点四:低频模式怎么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挣钱的游戏体验

  医疗类平台如何增加用户黏性一直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而类似于“美柚”和“新氧”类医疗app则以大姨妈和爱美作为一个入口,实现了用户入口与出口的差异化。

  在欧美,几乎每个人都有家庭医生、社区医生,所以医疗本身是有持续性的跟踪服务。而在中国可见的未来,这种模式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建立了分级转诊制度,以中国人爱走捷径、爱特殊化的文化属性,使得病人并不习惯被统一对待,也不喜欢按照流程耐心等待,所以加号、加床等泛潜规则的流程仍旧会成为医生增加收入的利器。而病人生病之后,发动身边的人寻找医疗资源也是司空见惯的过程。而允许生过病的人、医学生、医药代表、医疗周边人群为病人解答疑问、出谋划策、共享医疗资源来赚钱则切中了人们对于随手赚钱这种模式的迷恋。

  我们有在滴滴打车上打到路虎、奔驰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有悖于我们的经验常识,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样经济能力的车主不大会愿意这么麻烦得挣些小钱。就如同Airbnb上很多颇有经济能力的房主把房子装修的这么漂亮,却愿意不辞辛苦地接单让别人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对于随手接任务赚钱这样一件事情,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其理性的盲点。这也许就是腾讯所一直坚持的“贪嗔痴”的大众营销命题一般。

更多关于 知识库 的文章: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