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经济
关于信任经济,笔者的理解是它是由影响力和人脉来驱动的利益交换。在影响力上主要以大V、达人、网红为主;在人脉上主要以社群成员、微信、QQ群等为主。总之,信任经济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运作的。
信任经济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社交关系的裂变。大V可以发动粉丝,达人可以更专业挑选产品,网红可以引爆产品的曝光度,而社群成员可以铺开渠道,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联动的产业链。一度被看好的两大社交形态,微博电商和微信电商都未迎来大范围的爆发。
严格上来讲,微博还不属于社交电商,笔者更愿意将之称为媒体电商。而随着数千万粉丝的大V的离开,微博就成了数十数百万中小大V的舞台,他们尽情地写软文、发广告,以提高平台的活跃度和自身的商业价值。被外界看好的京东、微信联合推出的购物圈,也未在社交电商上取得较大的进展。
社交电商的信任经济的优势在于:第一,有大V背书,易打造爆品;第二,专业达人选品,用户更放心;第三,渠道拓展快。它的劣势是:“人(物)品(质)合一”,对人的要求高;过度依赖人脉关系和影响力。
社交电商的困境
社交电商,顾名思义即:社交+电商。关于电商的部分大家的做法几乎大同小异,而对于社交就千奇百怪了。理想中的社交电商是,买家和买家、卖家和卖家,买家和卖家都可以直接进行自由互动交流,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皆可以随时沟通。在自己的购物APP上即可产生社交。
现实的情况是,往往是通过店铺的分享才能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才产生社交。这不是真正的社交,或者在笔者看来这是有障碍的社交。
除此之外,社交电商还将面临几个问题:用户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社交?社交电商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用户为什么购物完成后还愿意来社交?这些都是社交电商平台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社交电商的归宿:圈层电商
微商是社交电商的一次失败尝试,它最先在微博上践行,然后将战场转到微信,最后又在微信上消失。它从侧面印证了社交电商光靠关系和营销是走不通的。有人认为社交电商会走向社群经济,在笔者看来有点乐观。因为大部分人是玩不好社群的,社群对他们来说门槛太高。
1、社群是个互惠互利的的组织,每个人应该在这个组织里收获他的价值;
2、要有价值的内容;
3、如何通过兴趣来使它自动化运转。
基于以上这几点,没有组织能力的人很难做到。大多数人进群就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听到懂行的人讲,只能默默地复制下来。只知道点赞欢呼。因此,笔者认为社交电商的归宿是圈层电商。即它最后会形成一个圈子化的固定群体,最后会分化成像豆瓣的群组一样。
小结
虽然社交会是一个风口,单很难形成主流。这种模式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很多空间值得去挖掘和探讨,毕竟目前还没有巨头出现。社交电商的价值释放不在于通过社交平台的分享,而在于用户的内部的互动和分享,当所有的流量都依赖于微信、微博的外部分享时,可想而知最终的转化率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