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每到春节时,网络中就会流传一些关于农村的文章,它们反映出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春节期间来到或回到农村后感受到的不适应。我从小在湖南的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十九岁来到武汉上大学,后来又到北京读研,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现在基本上每年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回老家一趟。对于那些文章认为农村道德滑坡、教育凋敝、社会塌陷等观点,我不敢苟同。
农村虽然没有新闻报道的那样美好,但也没有那些文章担忧的那么糟糕。在此,我想把乡愁情感放一边,本着客观描述、理性分析的态度,尽可能全面真实地给读者呈现出我所见到的农村和农民的现状,同时也分享一下作为从农村走出来到都市里工作生活的人的一些感想。
一、衣食住行玩
(一) 衣
现在早已过了衣不蔽体的赤贫年代,所以在此谈的是服装的美观和衣着的品味问题。先要说明一下,在现在的农村,电视里经常出现的粗布素衣农民工形象只符合小部分五零六零后中老年人群,奇装异服怪头的非主流形象也只能形容极少数农村青少年。
如今的农村,如果单从年轻人身上的衣服来看,我们已经看不出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商品的发达已经让各种流行服装流入到每个角落。当然,即便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能感觉出来农民着装的“特色”。为什么?也许你会说,因为农村的服装与都市虽然在色彩、样式方面都相似甚至相同,但是品质差别大,毕竟一百多块钱的衣服和一千多块的衣服是不同的。是的,品质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审美。现代的服装审美标准是在都市形成的,通过各种传媒途径影响到农村。这种审美标准适合于都市,但并不与农村相称,这种不相称既体现为整体着装与乡村景象的不搭调,也体现为个体着装衣裤鞋帽搭配的不协调。如果用都市的审美标准来审视农村着装的美观性,然后用“土”、“俗”来形容,那自然是不妥当的。
(二) 食
同样,我们生活的年代也已不再食不果腹。小时候我常常盼望着亲戚朋友家摆酒席,虽然酒席对于大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但对于小孩来说意味着可以美味一顿,只有在过年过节或者酒席上,才能大鱼大肉一顿。如今农村的餐桌上不再缺鱼少肉,菜品越来越丰富,只是做法没那么讲究,也不太讲求营养搭配,有时鸡肉剁得比较碎,有时猪肉炒得比较老,有时油水放得比较多,但这些并不影响大家的食欲和乐趣。小时候我不知牛奶是什么滋味,现在的年轻父母却为孩子不爱喝牛奶发愁。年饭和酒席都是家宴,不管客人爱吃什么,主人总想着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端出来招待客人。客人多了,为了图方便,餐具就换成了一次性碗筷,这样省去了洗刷碗筷的麻烦,但用餐的体验也大打折扣了;有时候餐桌位置不够,就只好端着碗筷坐在或者站着一旁吃了。
(三) 住
现在农村的住房,越来越多的是两三层的独栋楼房。千篇一律的红砖水泥钢筋结构,谈不上什么特色,但比较实用。每栋有七八间房,有的还带小院子,不同的是有的家庭装修和家具简陋一些,有的精致一些,但都大致算得上英语中所说的House。有人感叹那些彰显古典乡村气息的老房子已经消失殆尽,但对农民来说,宽敞、舒适、实用才是重要的,除非要发展旅游业,否则没有必要迎合文人心中的“古典美”。不过很遗憾,农村的青年们往往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能住在这House中,而只能在工作的城市里租住一小间Apartment(公寓房)。大多数时候,这些楼房只住着老人和小孩。只有到了春节这样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这些楼房的人气才旺起来。
(四) 行
如今的农村,自行车已经非常少见,摩托车和电瓶车早已成为标配,小汽车就像二十年前农村刚出现摩托车一样,悄然走进农村的小康之家。以前很少出现小汽车的乡道,一到春节就常常出现堵车。我家有幸住在一条省道旁边,距离县城也不到十五公里,交通非常方便。各乡镇之间基本都有水泥路或柏油路,各村之间也连通了水泥路,不过通常只有四五米宽,两辆汽车相遇时要小心翼翼才能通过。汽车的推广和道路的改善,让农村交通变得非常便利,以前嫁到外县跟嫁到外国似的,一年也难得见一面,现在若有汽车说走就走。不过目前农村的汽车普及率并不高,未来中低端小汽车在农村还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五) 玩
说到玩,打牌基本可以概括全部的农村娱乐生活,扑克牌、字牌、麻将等等。有人对打牌嗤之以鼻认为打牌是一项很low的娱乐活动,但我不以为然,凭什么打桥牌就是雅而农民弟兄斗地主搓麻将就是俗呀?相反,打牌是一种非常有趣益智的娱乐项目。不过话又说回来,农村的娱乐生活实在是太单调、太匮乏,以至于除了打牌基本找不到第二种娱乐活动。对不打牌的人,春节回家难免会觉得有点无聊乏味。不过,个别人把打牌变成赌博,每次赌资数千元,不仅容易引起家庭矛盾,还着实有损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