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感受与随想
(一) 田园是诗歌,不是生活
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都市人,容易被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误导,以为农村的生活是充满诗意和浪漫的田园牧歌。其实,田园牧歌只存在诗人的诗中,存在于画家的画上,在小说里、在电影里,在被这些作品熏陶的都市人的脑海里,却从来不曾存在于农村的现实生活中。农村生活虽然好起来了,但农村的景象并没有那么诗情画意,并非处处是风景,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臭水沟、泥泞路也不少见,没有惬意的孤舟垂钓,也没有旷野的山歌男女,有一些地方还因建了冶炼厂以致水土被严重污染。农村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土地山川利用改造基础之上的。既然是利用改造,就可能带来破坏,有的方面在变好,难免也有的方面在变差。都市人羡慕农村的自然和惬意,而实际上,二三十年来农村一直在跟随和模仿城市,而且总比城市慢几拍。
(二) 怀旧是一种病,得治
那些文章中流露出这样一种论调:认为小时候的农村是多么的美好,而现在的农村已经面目全非和不堪;说小时候虽然穷但很快乐,虽然苦但很幸福,那时清贫的农村生活留下的印象是快乐、天真、自然、无忧无虑。对于有这种观点的人,我想对你说,怀旧是一种病,得治。不是因为那时的农村比现在更美好,而是因为你长大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你开始感叹与惆怅,你只记得在池塘中捉鱼的快乐,但忘了父母每到开学时为凑足学费的发愁,和遇到洪水旱灾时对粮食收成的担忧,忘记了双抢时中午一点还要顶着烈日在田里收割水稻,忘记了每天放学后还得打好几筐猪草才能休息。而那时候父母正处在现在你们这个时候的年纪,那时候的你们正处于你们孩子现在这个年纪。
如果你非得认为一个月也不见得吃上一顿肉、上了中学还没见过足球长什么样、看个电视剧还得像看场电影一样热闹,那样的生活比现在的农村生活更加美好,那我只能请你自己去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生活不是现在的农民想要的。
以前只有过年才能添置一套的新衣,现在随时可以买,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肉,现在想吃就吃,以前号称结婚三大件的自行车、缝纫机和电视机,现在连标配都算不上。
这样的农村生活,正是当年父母们所期盼的。
(三) 日子好,不代表繁荣
农民日子过得好了,但农村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的变化很大,农民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但是这种变化和提高不是因为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而是因为农民进城务工,参与分享了城市工商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是因为城市发展更快才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过去如此,以后还会如此。农民的房子盖起来了,家具家电购置了,但过完年后,却又要返回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固然很美好,但如果只能短暂居住,而无法长期生活、工作,还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那新农村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们这一代的人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感情,可下一代的他们,难道还要让他们继续过着一年一度的大钟摆生活吗?留在农村的是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儿童由老人照顾,年轻人除了经济上给予支持,教育和照顾的抚养责任全部落在老人身上。务工的农民只能在城市里过着边缘化的生活,享受不了市民的待遇,无法真正融入到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农民生活大幅改善了,但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更谈不上繁荣。农民的根在农村,却不能以农村为家,工作在城市,却在城市找不到家。
(四) 敢问路在何方?
古代商人做生意挣了钱后,往往想着到农村购置一片地当地主。我的一位外语老师在中国生活了十余年,他的梦想就是挣钱后回美国买二十英亩的地,然后过上幸福的农民生活。这些在现今的中国农村,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今的农民,在城里挣了钱后,不会想着回家把地种好,因为他们比经济学家更明白,种地没有什么出路。十多年前,我们村开始种植烟草,政府负责收购。相对于水稻,烟草是一种经济产值非常高的农作物。起初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我们家也盖了一栋烤烟房。但到现在,全村仍在种烟的也就十余家,原因很简单,人均种植面积太小不划算。而且,这十余个还在种烟的家庭,是因为租种了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别人的土地,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我国的耕地,虽然能种出十多亿人的口粮,但种不出六亿多农村人的美好生活。
有人会说,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工业反哺农业。这样的主张在政治上非常正确,不过很遗憾,再怎么投入和反哺,都只是杯水车薪。原因很简单,农业人口太多了。目前我国的农业人口约有6.5亿,占总人口接近50%,而美国、日本、西欧的农业人口比例不足5%。若按这些发达国家的标准,现在的耕地只需要目前1/10的农民来耕种。美国的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1倍,但其农业人口不到中国的1/200。
不管怎么投入、反哺,也不太可能让拥有一亩土地的农民,过上拥有两百多亩土地农民的生活。
农村的未来,不在于如何让六亿多农业人口去建设新农村,而是要让已经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获得更强大的工作生存技能,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待遇,让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逐渐在城市安居乐业,把大多数农民变成市民,让他们的孩子到城市里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让小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成为“地主”,借助政府的支持,从事机械化和精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让人口流动起来,让土地流转起来,这才是农民的出路和农村的未来。当然,这一切都要因势利导,不应操之过急而把农民赶进城市,否则可能造成农民无家可归,失去土地这道最后的社会保障。
乡村在变,乡村的古典气息和传统景象在褪去,或许这会让怀念儿时农村生活的人感到不适和叹息。但不必悲叹,不必呻吟,乡愁不必愁,因为乡村正在以另一种美展现出来。